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一些知识点《世说新语·方正·5》

频道:武侠小说 日期: 来源

虽然在心里已经想过很多次要更新得更勤快一些,但最后总是会拖延。也许想是没用的,要写出来且让大家都知道,才会有一点点鞭策的作用。

5、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钺,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诸葛亮驻扎在渭水边,关中为之震动。魏明帝曹叡很怕司马懿要应战,于是派辛毗做司马懿的军师。司马懿和诸葛亮隔着渭水对阵,诸葛亮千方百计引诱司马懿出战。司马懿果然大怒,打算要派重兵应战。诸葛亮派出间谍打探,回来说:“有一位老者,手执黄钺,坚毅地在军门口站着,军兵无法出来。”诸葛亮说:“这肯定是辛毗了。”

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先跟随袁绍长子袁谭,后归顺曹操。魏明帝时封颍乡侯,迁卫尉。

此处说辛毗为军司马,其实是军师。晋人为避司马懿长子景王司马师的讳,习惯将“军师”写作“军司”,后来的编书者不知,以为是漏了一个“马”字,于是补上,就误传成了“军司马”。

本条记述的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发生的事,很快他就要“病逝五丈原”了。但关于这件事,不同的书上有不同的记载。

青龙二年,诸葛亮率众出渭南。先是,大将军司马宣王数请与亮战,明帝终不听。是岁恐不能禁,乃以毗为大将军军师,使持节;六军皆肃,准毗节度,莫敢犯违。

(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突出了诸葛亮谋略过人、 治军有方,压根儿没提《世说》这事儿。其下裴注引《汉晋春秋》曰:

亮自至,数挑战,宣王亦表固请战,使卫尉辛毗持节以制之。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耶?”

诸葛亮认为对面本来就不想打,不停地请战只是为了振奋军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哪有千里请战的道理?

诸葛亮塞寇于郿,据渭水南原,诏使高祖拒之。亮善抚御,又戎政严明,且侨军远征,粮运艰涩,利在野战。朝廷每闻其出,欲以不战屈之,高祖亦以为然。而拥大军禦侮于外,不宜远露怯弱之形以亏大势,故秣马坐甲,每见吞并之威。亮虽挑战,或遗高祖巾帼。巾帼,妇女之饰,欲以激怒,冀获曹咎之利。朝廷虑高祖不胜忿愤,而卫尉辛毗骨鲠之臣,帝乃使毗仗节,为高祖军司马。亮果复挑战,高祖乃奋怒,将出应之,毗伏节中门而立,高祖乃止。将士闻见者益加勇锐。识者以人臣虽拥众千万而屈于王人,大略深长,皆如此类也。

诸葛亮又来了。他既善于笼络人心,又治军严明,远征最怕粮草不济,最好是野外作战。所以曹魏这边每次都不想真打,只希望通过拖延时间让其自行撤退。但是率大军抵御外敌,如果暴露自己的怯弱就会有损声势,所以司马懿就故意整军备甲,显出要大灭敌军一场的样子。诸葛亮各种挑衅,包括但不限于送女人用的头巾给司马懿以示羞辱,想让司马懿像当年的曹咎一样。朝廷怕司马懿撑不住会贸然应战,于是派出辛毗。诸葛亮再挑战的时候,司马懿想要出战,辛毗手持节杖站在中门前制止,众将士看到这样的情景更加奋勇。有见识的人认为司马懿作为臣子,虽然拥兵千万,却屈从于天子使者,真是有谋略深远的人啊!

《晋书·宣帝纪》中对此事的记述着墨更多,总之一切都在司马懿的运筹之中,甚至他已经预料到了诸葛亮命不久矣。

诸葛亮和司马懿之中,后世人总认为前者是更聪明的,除了对窃国者的厌弃之外,是不是与最佳辩手常常颁给输的一方,最佳球员总是从亚军球队里选有一点点异曲同工的意思?(只有一点点,因为蜀汉并不是亚军)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但知识点是考试的好帮手。所以:

王人,即天使,天子的使者。

御和禦,当然“禦”是繁体字,它的简体也写作“御”。此处,我没有把第二个禦转换成简体,因为古文中御和禦是两个不同的字。“御”的本义是驾驭车马,引申为驾驭车马的人,也泛指驾驭一切,又由此引申出治理、统治的意思。而“禦”的本义是一种(抵御灾祸的)祭祀活动,后用以表示抗拒、抵挡,阻止、防止,所以御敌的“御”繁体可写作“禦”,但御史,御风而行等的“御”不可以写作“禦”。

曹咎是楚汉战争时项羽麾下将领,据《史记·项羽本纪》,彭越所率地方势力常常骚扰项羽占领的梁地,断绝楚军粮草。项羽让海春侯大司马曹咎谨守成皋,如果汉军挑衅,不要和他们恋战,只要让他们不能东进就行。结果汉军来了,曹咎确实没有出兵,但汉军使出了侮辱大法,五六天后,曹咎就没忍住,率军渡汜水迎战,结果大败。

这个彭越也有点意思,他原本是秦末群雄之一,后来归附了刘邦,帮着打项羽。有一个词,“彭越挠楚”,一般被认为出自小说《三国演义》,但我的查阅资料时发现,南宋吕祖谦的《两汉精华》中,已有“彭越挠楚”的说法,他把这列为刘邦的正确举措之一。

“挠”这个字用得很妙啊!我想这大概就是那时候的游击队了。

最后,《世说》原文中“诸葛亮之次渭滨”的“次”,当然是驻军的意思,这个大家都知道。

但《左传·庄公三年》中有“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的说法。

即驻军一晚叫作“舍”,驻军两晚叫作“信”,驻军超过两晚叫作“次”。可知“舍”和“信”也有驻军的意思。而“次”最常见,可能是驻军大多不止两晚的原因。

有客有客,亦白其马。

有萋有且,敦琢其旅。

言授之絷,以絷其马。

关键词:世说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