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的名士大部分都志向高远,但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得不全身远祸。这就导致了精神上的空虚。
为了缓解精神上的痛苦,名士重于清谈,饮酒,服药,隐逸,再加上老庄之说盛行,形成了独特的社会风尚:魏晋风流。
此时的名士们极为注重内在修养,《世说新语》的德行一篇,则很好地描绘了当时的名士风采。 其中描述的一次友人访问,从小处着手,将当时的主流社会风尚描绘的淋漓尽致。
颍川在那个时期可谓是人才辈出,其中最为清高有德望的四人被称为“颍川四长”,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其中两个人身上。
到了荀淑家后发现,情况和陈寔差不多,没有一个仆人。荀淑就让自己的三子叔慈在门口迎接客人,六儿子慈明为客人斟酒劝饮,还有其他六个儿子则是负责上菜。荀淑的孙子文若和陈寔的孙子长文一样,还很小, 在了荀淑的前边。
一家人穷的只有一辆小马车,只能装下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出门在外没有一个仆人,只能让儿子做马夫。
另外一家也没好到哪里去,里里外外都是自己的儿子做事。
两家的长辈陈寔和荀淑,是“颍川四长”其二。
陈寔和自己的两个儿子陈纪、陈谌,被称为“三君”。陈寔死的时候,当时国家的军事最高长官、太后的哥哥何进,亲自派人吊丧祭拜。
荀淑的八个儿子也以德行高尚被人称颂,人称“八龙”。
和陈寔一起坐在车里的孙子,就是被曹魏重用的陈群,也是曹丕的托孤重臣。
坐在荀淑身边的孙子,则是被称为“王佐之才”的荀彧。荀彧虽然被曹操用空食盒赐死,但是他在曹操构建自己的宏图伟业过程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更重要的一点,荀彧为曹操推荐了大量的人才,例如钟繇,荀攸,陈群等等。
陈寔和荀淑两家人全都是人才,难怪朝廷上奏报此事的太史称:真人东行。
魏晋时期名士对于德行的推崇到了极高的程度,也为沉淀为后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洁身自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