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为什么我总当替罪羊?家庭三角化关系里没有谁是“幸存者”

频道:中国台湾电影 日期: 来源

“爸妈离婚你要跟谁?”

“你来评评理,是爸爸还是妈妈的错?”

“你和你爸爸说,让他不要老在外面鬼混!“

对我来说,这太熟悉了,可以说它们伴随着我的童年。我像夹心饼干一样,夹在父母之间左右为难。就好像两股力量在拉扯着我,让我不得已变成「家里的小小大人」,肩负着父母夫妻感情问题的重担。

长大后,学习了家庭系统理论,才发现这是一种「家庭失衡的关系模式」。

在这样的关系里,每个人的家庭角色错位,而导致三方都陷入到三角化的关系里,这时候每个人就犹如热锅上的蚂蚁被情绪笼罩。

这是德国心理学家鲍文Bowen提出的,他认为人和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两人关系,但当这两个人的亲密关系发生问题时,往往就需要「第三个人介入来稳定」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时候就会形成「三角化关系」。例如,婆媳矛盾里的丈夫感觉里外不是人,夫妻吵架孩子往往最受罪。

最常见的,当家庭里发生冲突,父母双方会将孩子拉入战场,并想尽办法拉拢ta。通过抱怨,诋毁,扮无辜等方式企图让孩子和一方结盟,这时孩子就会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被迫站在一方去攻击另外一方。——例如帮着爸爸教育妈妈,帮着妈妈指责爸爸。

这样一看,其实我们就像是一只「代罪羔羊」,以一己之身被迫换取家庭暂时的稳定。

在三角化理论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Karpman提出“戏剧三角”(Karpmandramatriangle),他认为在具有冲突的人际互动中,人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会在这些角色中来回切换。这些角色是:

·迫害者:贬低打压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都是别人的错!”

·受害者:有很深的无力感,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会寻求拯救者来帮助自己。——“没办法,我无法靠自己来解决”。

这三者是怎么在家庭三角关系里上演悲喜剧呢?举一个家庭的例子:

小明的爸爸出去应酬很晚回到家,拖着疲惫的身躯进门,就听到妻子骂骂咧咧的埋怨他为什么这么晚,不顾家里,不负责任等等(迫害者)。这时的爸爸心里感到很失望(受害者)自己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家里的物质条件更好一点。

孩子听了一晚上妈妈的唠叨,也认定了爸爸是一个坏爸爸(这时孩子认为妈妈才是受害者),于是在晚饭期间为妈妈鸣不平一起孤立爸爸(拯救者)。

爸爸带着一肚子的火,在吃饭时将碗啪的一下打碎了,带着怒火指责妈妈为什么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不能得到理解(迫害者),妈妈被凶了之后委屈巴巴的大诉自己带孩子做家务的辛苦(受害者)。

而这可能是一些家庭每天都要上演的戏码。不管是扮演哪个角色,其最本源都是「对被爱的渴望」。

但也就是这无法被满足的渴望形成了一股很深的动力,像一只无形的手,把三个人都束缚在一个「不健康的三角牢笼」里。

孩子往往会充当拯救者的角色,孩子看似很懂事,但这需要孩子以牺牲自我发展的代价,去拯救这个家庭。

只有我“生病”了,爸妈才会和好

因为每个孩子对家庭的忠诚是天性,所以面对有可能会分崩离析的家庭,ta的潜意识会促使ta去「扮演不属于自己的角色」。

很多家庭治疗师在处理家庭个案时,会从“生病”的孩子入手,去探究整个家庭背后的矛盾关系。

因为在面对家庭冲突时,孩子显得弱小无力,ta没法用自己的力量去安顿好情绪化的大人,由此ta只能「通过“症状”转移父母的焦点」让他们暂时停止争吵。

这些症状可能是,让自己变得体弱多病需要父母共同照顾,或成为学校麻烦的制造者,打架斗殴等。

我想起了之前看到一部剧《夫妻的世界》里的俊英。他从小生活在一个有爱和睦的家庭里,无忧无虑。直到他无意间发现了爸爸出轨,妈妈情绪崩溃,双方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关系破裂离婚。

原本是乖乖仔的他,经历了这些变故,整个人性情大变。他开始偷窃,翘课打架,变得叛逆起来。这使得已经离婚的父母不得不一同前往学校去处理他的问题。

有一幕让我印象很深刻。他在车上看着为自己发愁讨论的父母,脸上露出的不是羞愧而是宽慰的表情。似乎他有意无意间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自己的父母有机会重新修复感情。

在这样失衡的三角化关系里,他扮演拯救者,肩负起修补家庭残缺的责任,即使是以自己的学业为代价。毕竟对一个孩子来说,对家庭温暖的渴望可以远超过其他的需求。

但这也使得常处于不健康三角关系的孩子,无法完成自我分化LackofIndividuation),常以父母的经验感觉为主,和父母深度融合失去自我发展空间。

Ta们无法为自己而活,在家庭里会变得:

即使长大后,关系有所改变,但原生的三角关系会铭刻在我们的内心,带来的持续性影响是深刻的。

它会影响我们的关系型态,即我们容易扮演三角关系中的一个角色,使得亲近的人无端被卷入到三角模式来,形成「强迫性重复」来复刻童年的经验。

而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拯救者的角色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责任照顾别人的情绪,特别是家人的。

看到他们过得不好,不快乐,自己就会有深深的内疚感,很难享受自己的生活。心里总有会无端担忧家里的状况,担心要是没有自己,家里会出什么乱子。

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会过于照顾他人的感受而忽略自己的立场,总是以和事佬的角色去主动化解冲突。

《生物精神病理学》发表一篇杂志认为,生命早期的压力会降低一个人体验快乐和热情的能力。

也就是说,即使长大后我们依然会笼罩在过去的阴霾里,就像是被剥夺了享受快乐的权利。

从家庭系统治疗角度来说,一个家庭能够和谐有序进行,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在自己的位置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要知道,从家庭的宏观系统来看,一个家庭出现问题,「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家庭系统的错位导致的」。

当系统有了一角的调整,家庭才有可能以「良性的方式运转起来」。

而要想调整这一角,就需要我们能够有高程度的「自我分化」。而一个人的高度的自我分化正体现在ta具备运用理智与情感的能力。Ta既能够维持自身的独立性,也能够享受和他人的亲密联结。

1.划分边界是关键。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保全自己,不容易卷入并非自己能够处理的议题当中,能够发展自身的任务与向外探索。

简单来说,「站在孩子的位置,扮演好孩子的角色就可以」。

2.去三角化。「去三角化」(detriangling)是指我们不选边站,维持情绪的中立,把问题局限在对立的两人之间小时候我们无法去辨认就已经不自觉被卷入漩涡里。

但长大后我们已经具备这种能力了。我们可以去看到这样的「关系模式并跳出来,不让它复制传承下去」。

例如,当有一方和抱怨另外一方时,你可以直接告诉ta,有问题可以直接找当事人沟通,这是你们两个人的事情,自己没法管。

3.用感受代替评价。当你陷入纠缠的关系里时,再去评价父母的关系,纠结谁的对错之前,我们要先觉察自己的情绪,并且真诚地说出你的感受,例如你们这样让我很有压力,我不想过多参与你们的矛盾。

在书籍《你背负了谁的伤》里有一句话让我感觉很受用:

「我终于明白了,我是我,爸爸是爸爸,妈妈是妈妈,我们手中有属于自己的关系线,拥有各自的命运,没有人应该背负其他人的生命而活着」。

每个人来的世界上的任务是活出自己,但我们总会不自觉被他人的情绪控制,活成别人的样子。

但我们依然还有「再选择」、「再调整」、「再创造」的机会。

关键词: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