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的病房笼罩着一片白色。白色的墙壁,白色的床架,白色床单,白色的被褥……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照射着躺在病床上史惊蛰(化名)羸弱的身体。虽然已经时至5月,可是从史惊蛰的脸上,丝毫也看不到如许的春色,他感觉到无助,他对这个世界充满绝望。刚刚从死亡中挣脱出来的史惊蛰,脑海里翻腾着过去的许多往事。
不要小看他年龄不到四十,他的前科记录令人咋舌:这位仁兄竟是“五进宫”的“老刮子”。他出生于农村,读书少,从小缺乏教育。多年来他混迹于不良群体,江湖习气严重,法治意识淡薄,一贯蛮横少理的他凡事好用拳头说话,平素里打架起哄、无理取闹、寻衅滋事几乎是家常便饭。他还因为注射毒品成瘾被强制戒毒六个月。
四个多月前,史惊蛰又因故意伤害罪被崇明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随即镇司法所对他的社区矫正进行了日常管理。起初,史惊蛰对“缓刑”有点“木知木觉”, 也没把“社区矫正”很是放在心上。又因为他对这次判决思想上有些转不过弯。所以,时不时地要跟矫正小组搞点“小脑子”。入矫不到一个月,要么集中教育、社区服务迟到,要么手机点名“忘记脱”,要么电子脚环“呒没电”,或者干脆来个人机分离, 白相“捏勿牢滑脱”。对于史惊蛰对抗监管的行为,区司法局及时对他当头棒喝,严肃的亮起了“红灯”。而真正让史惊蛰“有所谓”,让工作出现“拐点”的是选派民警孙济荣。
史惊蛰受到区司法局的警告后随即被列入重点对象,区社区矫正中心指派孙济荣警官参与矫正小组工作。孙警官在矫正小组集体研判中认为,对史惊蛰的工作必须下三副猛药,以达到“驱邪”“扶正”“固本”的药效。孙警官自荐成为史惊蛰的“主治医生”。此后,孙警官每个星期都要到镇司法所,为史惊蛰开启“专家问诊”。
在交谈中得知,史惊蛰始终认为,这次“吃官司”原因在于对方欠钱不还。他既然不仁在先,我就要用拳头来说话。法院却要判我有罪。你说冤不冤!孙警官认真听着史惊蛰的诉说,瞅准机会下了第一副“药”。他没有对施惊蛰讲述更多的大道理,而是因势利导,领着他观看法治宣传片,参加普法讲座,让史惊蛰在细雨润物的教育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法治意识,促使他逐步改变错误认知,学会从守法遵法的角度来面对工作和生活。孙警官的“驱邪药”果然有了药效。
史惊蛰受过多次监禁处罚,曾经“五进宫”。入矫之初常常流露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甚至对收监警示教育他也不屑一顾:“老子‘宫里’进进出出,大不了再进去一次”。加强对史惊蛰的在刑意识教育,是孙警官对症下的第二副药。其实史惊蛰也有他的“软肋”。史惊蛰有一对龙凤胎儿女,虽然他已经离异,孩子由女方抚养,而孩子的抚养费用却是由史惊蛰主要承担的。子女能经常与史惊蛰亲密团聚,史惊蛰始终能感受到来自孩子们的亲情和温暖。只是史惊蛰的父母年迈,没有经济来源,家庭缺乏直接有利的经济支持。孙警官从家庭责任感着手,晓以利害,点明他在家庭中的重要位置,而一旦因他的违法违规被收监,将会给他的家庭精神上和经济上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推心置腹的话语,切中要害的剖析,史惊蛰幡然醒悟,“扶正”药效起了作用,史惊蛰开始走上了正道。
正当孙警官的工作初见功效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人猝不及防。那个曾经对他山盟海誓的女人,史惊蛰为她融尽情感、竭尽钱财,甚至为她不惜负债。如今负心人竟然离他而去,心若死灰的史惊蛰,含恨吞下了20颗安眠药……
病房的门被轻轻推开了,孙警官出现在史惊蛰眼前。史惊蛰呆滞的目光定格在孙警官白皙的脸庞:这可是来医院探访他的“第一人”啊!颓废之中的他慢慢地背过脸去,用手使劲拍着床架嘶喊着:“侬来做啥?做啥拨我救活转来,让我死死脱算了呀!”
史惊蛰转过了身体,他看到一张胀得通红的脸,往日温文尔雅的孙警官已经全无踪影。
“想死?便当啊,眼乌子翻白,爷娘白养!算啥呢?咯叫逃避!侬死脱了,小囡哪能办?家庭哪能办?侬咯家庭责任心呢?啥地方去啦?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炸雷”,史惊蛰感到震惊,他一句话也说不上来。这个天王老子都不怕的史惊蛰,此时此刻在孙警官面前,他老实了,他听话了,他买账了。
史惊蛰入矫前曾和他人合伙成立了一支小型运输队,承接装运水泥、土方业务,经济收入还算过得去。而在他刑拘候审阶段,运输队名存实亡,无法正常经营,他也因此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解决史惊蛰生计问题,是史惊蛰得以“固本”的关键。针对史惊蛰运输队的业务,孙警官设法联系到崇明地区一位从事混泥土制造工作的爱心企业家。在孙警官的帮助下,史惊蛰与这家企业签订了运输合同,每年收入达20余万元。有了稳定的收入,过去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史惊蛰,如今不仅在业务上集中主要精力,还能在社区矫正的项目活动中现身说法,努力表现自己。
提起孙济荣警官,史惊蛰深有感触,他说,孙警官对曾经犯过错误咯人,有同情心,有包容心,心平气和帮侬“矫路子”,阿拉服帖伊!
桀骜不驯的“猛虎”终于被降服。而孙济荣警官和矫正小组同志们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伏虎罗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