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熊猫奖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每两年一届。是面向全球,以影视作品为载体,以大熊猫为文化符号,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旨的国际性文化大奖。
中国人一向讳言“死亡”,更遑论用影像来直接叙述。1985年出生的刘江江却迎难而上,银幕处女作便聚焦殡葬行业。2022年上映的电影《人生大事》,最终以17.12亿元票房成绩成为当年黑马。刘江江也凭借该片成为炙手可热的青年导演。
该片讲述了殡葬师三哥(朱一龙 饰)在一次出殡中,遇见孤儿小文(杨恩又),两人从针锋相对到情同父女,羁绊弥深的同时,也将讳莫如深的“死亡”,用人间烟火气做了一番消解,最终以令人动容的方式教会我们坦然。诚如小文所言,离世的人会化作星星,殡葬师由此从一个为人“不齿”的职业,化作浪漫的“种星星的人”。死亡不再可怖,人生值得珍守。
《人生大事》能成为有口皆碑的佳作,与刘江江的成长与虔诚密不可分。
幼时,他便经常跟随爷爷出入乡村葬礼,深感于这种仪式在乡俗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大伯是木匠,院子中摆着很多棺材。他小时候经常躺进棺材,嗅闻木头的“香味”。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他入职河北广播电视台做法制记者,后成为栏目剧《村里这点事》的编导,接触的全是农村百姓的故事,期间他就制作过与葬礼有关的节目,同时,也磨练出如何用影像来聚焦“人间烟火”的本事。
到2018年,处于职业空窗期的刘江江,生出一个念头,要写一个殡葬题材的剧本。从念头到灵感的滋生,尚需要一个契机。据刘江江采访介绍,有一天,他路过一家寿衣店,看见老板在店门口整理丧葬用品,店内坐着一个正伏案写作业的小姑娘。橘黄色的灯光打在小姑娘身上,这一幕瞬间烙印在刘江江心上。他找到了如何打开那个酝酿已久的故事的切口,很快就完成剧本《上天堂》,并入围2019年平遥国际电影展创投项目。后来,《上天堂》改名为《人生大事》。
对一个新人导演来说,“取信于人”是最难的。因为你没有足够分量的作品赢得团队的信任,更不用说争取到实力与名气兼具的演员。刘江江对此有着清晰的认知。他的解决方案就是拿出一个让人无法拒绝的剧本,“剧本不仅是一个项目的尊严,也是项目发起者的尊严。”
“死生亦大矣。”若无真实细节,只是向壁虚构,很难让人信服。刘江江很早就确定,亲子关系是故事骨架,但还需从生活中寻找支撑剧作的“血肉”。如片中“活人葬礼”“抬棺号子”等取材于新闻报道和他的故乡邢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提前参加自己葬礼的人物片段也是来自刘江江采风时听来的故事。哪怕是“亲子关系”的骨架,他也会实行基于现实逻辑的“拿来主义”,如小文误吞弹珠的戏份便来自他儿子的亲生经历。这些丰腴而准确的细节,刻画出人物细腻的内心情感,最终不仅打动了朱一龙,使其不惜以“毁容式”的方法进入角色,还与戏外的观众产生深刻的情感共鸣。
难能可贵的是刘江江的理念,面对“死亡”,他的手法是克制的,绝不过度抒情,反而是用充满烟火气的街巷生活,用幽默和温情的笔调来调和沉重的生命话题,使得影片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上获得最大化的平衡。
《人生大事》赢得大众的认可,是刘江江对人间的关注与虔诚的创作所换来的报偿。正因为此,他成为了中国新一代备受瞩目的实力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