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营业务方面,齐鲁华信主要产品是应用于石油化工催化、环保催化和煤化工催化的催化剂分子筛,其中,石油化工催化分子筛主要用作提高汽油辛烷值的催化剂或助剂,使汽油热值更高更耐烧,抗爆性能更好;环保催化分子筛广泛用于汽车尾气治理装置中,对氮氧化物有较好的净化作用,从而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
回顾齐鲁华信近5年的业绩,可以明显看出,其业绩增速的分水岭显露于2018年。其中,2017-2018年其营收增速接近40%,归母净利润更是出现近90%的高增长;但2019开始连续3年的营收基本在5.7亿上下浮动,增速大幅下滑,仅有5%左右,甚至在2020年出现负增长。
究其原因,主要源于早年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大力推行,为打赢蓝天保卫战,炼油行业需加快工艺技术改造,提高油品标准。自全国全面供应符合国六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后,能提升油品质量的加氢催化剂需求量持续增长。另外,实施国六排放标准迫使汽车尾气处理系统升级,用于柴油车尾气治理的分子筛产品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因此,齐鲁华信当时赶上了一波政策红利,业绩得到大幅增长。
但随着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我国开始加速向新能源“切换频道”,未来5-10年将成为实现能源转型的重要窗口期。那对于齐鲁华信这类身处传统能源产业链的企业而言,其业绩增长势必会受到能源切换趋势的拖累。
长期来看,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随着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炼油行业的景气度会有一定的回落。因此,无论长短期,催化剂分子筛作为炼油的配套行业,对石油化工催化分子筛产品需求势必随之减少。
此外,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其利润空间。齐鲁华信所用到的液碱等化工基础原料去年出现明显上涨,其中,液碱上涨32.78%、水玻璃上涨 16.51%、氢氧化铝上涨 17.08%。导致其毛利率出现明显下滑,已经从2020年的31.6%下降至2021年的25.71%。
从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全球分子筛行业的集中度较高,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统计,霍尼韦尔UOP、阿科玛CECA、Zeochem、日本东曹、美国格瑞斯等国际大型分子筛生产商占据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这些国际分子筛巨头入行时间较早,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方面均具有优势,并且基本打通了产品的全产业链覆盖,综合实力自然不容小觑。
而我国起步较晚,一直扮演追赶者角色,叠加下游石油石化集中度高,“三桶油”等大型国企主导石油石化行业的特点,目前国内分子筛行业呈现外企、国企、民企“三足鼎立”的竞争格局。而催化剂分子筛处于分子筛行业的高端领域,由于技术难度较高、研发周期长和设备投入大,所以国内催化剂分子筛的生产应用基本集中于中石油、中石化等大型国企。
从产能、产量对比来看,目前国内万吨以上产能的分子筛民营企业仅有少数几家,齐鲁华信去年产能超两万吨,在民企中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去年由于上游高通胀、下游需求减少等因素,其石油化工催化分子筛的产能利用率仅有66.15%,明显未能有效利用其产能。
未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化工行业对安全及环保要求会更高已是不争事实,日趋严格的政策会迫使环保不达标的企业逐渐退出。那么,市场集中度势必越来越高,对于身背“前科”——因安全生产、环保等方面违规原因累计受到11次行政处罚,对相对龙头没有明显优势的齐鲁华信来说实属利空因素。倘若因此出现生产线关停的情况,可能会拖累整体的业绩。
其中,中石化下属的催化剂齐鲁分公司在2019-2021年间销售占比分别为30.84%、28.48%和30.42%,始终为第一大客户,而且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多重复杂关系:
其一,相互占用土地、房产。齐鲁华信厂区地理位置毗邻催化剂齐鲁分公司,为支持催化剂齐鲁分公司发展和项目建设,齐鲁华信为其提供了8163.02平方米土地供其使用;同时,为补偿所占用的土地,对方亦提供了共计3309.96平方米相关土地及厂房供齐鲁华信使用。
其二,既有销售又有采购。齐鲁华信向催化剂齐鲁分公司主要销售ZRP-1、ZSP-3等分子筛产品及硫酸铝、偏铝酸钠等化工产品的同时,还存在向催化剂齐鲁分公司采购电、软化水、硅铝胶等产品,约占每年采购总额的2%左右。其三,与中石化下属的石科院签订《技术服务合同》。2020年10月,齐鲁华信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科学研究院续签了《技术服务合同》,有效期为10年。合同强调,石科院对齐鲁华信部分分子筛项目进行工业生产专项技术服务,当该系列产品销售于催化剂齐鲁分公司时,技术使用费由催化剂齐鲁分公司承担;若齐鲁华信预对外销售相关产品时,须提前征得石科院同意,并以相关销售额的10%向其支付技术使用费。
因此,从上述可以明显看出,齐鲁华信“卖艺又卖身”,紧抱第一大客户的大腿,再加上第二大客户万润股份约15%的销售占比,前两大客户便占据半壁江山。诚然,深度绑定大客户对业绩方面是明显支撑,但也要注意客户集中度过高的风险。
齐鲁华信正是意识到这点,为了弱化内销客户过于单一的风险,逐渐大力开拓海外客户,海外市场营收占比逐步提高,其出口销售收入占比已从2020年的26.96%提升至2021年的3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