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最近,一部新上线的电影却选择「去话题」。
不猎奇,不追话题,而是温柔隽永地讲述着当代人的情感故事。
曾在年初的柏林电影节上拿下了 3.6 分的最高场刊分数(满分 4.0)。
被外界盛赞为,2023 年的第一部好电影。
既有天马行空的奇观轰炸,又有娓娓道来的隽永诗意。
韩国男子、韩国女子、白人男子,形成有趣的组合,引发了旁人的猜测。
韩国男女操着韩语相谈甚欢,仿佛另一男人根本就不存在。
可女人一转头,看向白人男子的眼神却更显亲昵。
究竟谁和谁才是一对呢?
白人男子倒是显得很淡然,引用了一个词形容三人的关系,因缘。
「你我相遇也是因缘」
因缘,来自佛家的观念,也是这个故事的主要线索。
沿着这条线索的指引,展开的是一段横跨 24 年的故事。
告别故国,最牵挂的是自己的青梅竹马海盛。
虽然都有了不少变化,却很快恢复了往日的亲密。
然而,空间的距离使这段感情止步于暧昧。
海盛一直留在首尔,上大学、服兵役、投身职场,俨然过着标准的普通韩国人生活。
并在偶然的邂逅中,结识了一位女友。
报名参加艺术夏令营,并在那里认识了美国作家亚瑟。
两人志趣相投,并走入了婚姻的殿堂。
诺拉也因此获得了美国绿卡,得以定居在向往的纽约。
一对青梅竹马的重逢,给三个人的生活激起涟漪。
这曾是她与丈夫约会的路线,如今走来却有全然不同的心境。
「你从我生命中消失了,而我突然一下又找到你了」
导演用几个特写,展现了二人的暧昧。
身体随着车厢晃荡而摇摆,你靠近,我后退。
丈夫亚瑟,无疑是横在他们之间最大的阻碍。
诺拉坦诚地向丈夫交代了这段过去,希望分享这段奇妙的重逢。
海盛的出现,显然给亚瑟造成了莫大的危机感。
他脑补出一段破镜重圆的故事,担心妻子为这段旧恋抛弃自己。
甚至,怀疑起诺拉与自己结婚的动机。
但她没料到,当三人见面后,气氛直接降至冰点。
在过往爱情片中,总有默认的男女设定。
女人则被描绘为「望夫石」,对感情不舍、迟疑。
而在《过往人生》中,情况发生了反转。
透过层层因缘,看到的是一名女性的自主选择。
海盛的爱意,雀跃于他的每一抹笑容。
可他自认为隐藏得很深,克制得甚至有些木讷。
表白的话语,在对话框中码了一行又一行,又默默删掉。
横亘在二人间的大洋,他终究没有勇气飞跃。
他有稳定的工作、固定的社交圈,一度满足于一段恋情。
在浪漫的爱情冒险与稳妥的生活之间,他不甘地选择了后者。
在得知海盛的存在后,立马竖起戒备。
认为自己仅仅是妻子生命中的一个过客,可以被随意替代。
「要是你遇到另一个人,会不会和他在一起?」
面对海盛请她回韩国的邀请,她一口回绝。
的确,那是她怀念的故国,有她喜欢的男孩。
可除此之外,什么也给不了她。
她最在意的,始终是自己的
正如当初离开韩国前,向朋友们立下的豪言壮志。
与海盛再度取得联系后,诺拉的心绪有着明显的起伏。
起初,她感受到了熟悉的温暖。
可随之而来的,是被情愫所困扰,被乡愁所裹挟的困境。
为了及时抽身,她暂停了与海盛的联系。
「我想在这里过好我的人生」
她温和地拒绝,将这段 24 年的牵绊留在了过去。
与其说是因缘使然,不如说她主导了自己的因缘。
导演并没有制造两性对立的情绪,而是赋予影片更多的温柔。
舒缓的台词与冷色调的画面,营造出了「前生今世」的忧郁感。
在被拒绝后,海盛反而释然了。
他自始至终都明白,诺拉就是注定会离开的那种人。
他所爱慕的,也正是她不断追求更好人生的勇气。
「我喜欢你的原因,就是你坚持自我」
仅 A24 出品的,就有不少口碑之作。
隐喻的,是亚裔女性对于人生可能性的无限畅想。
《怒呛人生》中,释放着令人难以消受的愤怒与暴躁。
暗藏的,是亚裔移民多年来隐忍的压抑与憋屈。
作为加拿大韩裔,她也曾有过一场「三人聚会」。
她捕捉到,很多人都对这种青梅竹马或过去的感情念念不忘。
没有炫技的视听语言,也没有不可收拾的抓马桥段。
大量中景全景镜头,恰如片中的人物关系,保持着令人舒适的分寸感。
她与丈夫挤在小小的公寓里,客厅只能摆放一张单人沙发。
从诺贝尔奖到普利策奖,她的梦想不断变化,却始终遥不可及。
她没能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甚至只能给丈夫打下手。
即使她 12 岁就移民到了英语环境,但仍然很难触及其中的文化内核。
每每发梦,她仍会说着韩语。
这是根深蒂固的,也是她与丈夫无法填补的隔阂。
韩国那边呢,却也回不去了。
海盛而立之年甚至还和父母住在一起,几乎是多数韩国人的缩影。
无数藏在角落中的细节,揭示着亚裔移民的进退维谷。
片中涉及的议题,无论哪个都是妥妥的「流量密码」。
由生活琐碎生发出来的创意,或许少了猎奇的噱头,却为观众提供了洞见生活的视角。
看似涉及到了我们日常的话题,却缺少令人信服的细节。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