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最近,又来了一部大片。
另一个是都暻秀,顶流偶像成功转型演员,曾赢得韩国青龙奖最佳新人男演员奖。
趁着流媒体上线,这就来跟大家一起看看本片究竟如何。
但,之后的登月之旅依然不顺利。
摆在眼前的,似乎只剩下把黄善宇救回来这一条路。
但另一边,黄善宇却不愿回去。
不想让团队多年的努力和两位队友的牺牲,白白浪费。
黄善宇虽然最终成功踏上月球表面,但能否平安返回,也成了最大悬念。
超两小时的片长中,能看到 286 亿韩元都花在了哪里。
初见登月探测器,就是一个长镜头,全面展现了航天器构造和三位队员的情况。
太空灾难的特效,也有有模有样。
爆炸的冲击力,和惯性拖拽的失重感,都表现得不错。
登陆月球后,各种场面几乎都是明晃晃告诉你「这里花了大钱」。
空旷孤寂的月球表面,有内味了。
一砸一坑的陨石雨,火光四溅。
生死时速下,还玩了出漂移。
担得起「年度最贵韩影」的称号。
故事上能不能让观众看得爽,又是另一回事了。
但问题是,钱砸够了,新意却不够。
电影中的不少特效镜头,有明显借鉴好莱坞大片的意思。
太空灾难的长镜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地心引力》。
故事上,也让人似曾相识。
但不少人怀疑电影借鉴了热门漫画《独行月球》。
后者曾被我们改编成同名电影,沈腾主演的那部。
只看电影简介,确实与漫画里的剧情莫名相似。
都是地球上的一个人努力拯救困在月球上的一个人。
电影中设定是专业尖子生,但表现却像是个吊车尾。
出场第一幕,就因为在机舱内大惊小怪而被队友吐槽为「工具人」。
之后的种种表现,都在实锤他「工具人」的身份。
先是宇航服取不下来,之后还试图在没穿宇航服的情况下直接开舱门。
对接还没完全好,里面他就脱了装备,准备换舱了。
黄善宇的表现都让人咂舌:垂头丧气,小声嘀咕。
而先前指挥部对他的评价是,身体和心理素质过硬。
在大众眼中,航天员应该是万中挑一的精英群体。
仿佛一个专业不精,只会嘴上逞强的学徒。
最离谱的是,那场巨大的陨石雨,居然整个指挥部没人观测到。
到了后面我才逐渐意识到,这三人之所以能组队,也许都是因为反骨。
而他一意孤行的理由也很离谱。
因为想到牺牲的同伴曾说,到了月球上再给女儿起名字。
于是,感情上的触动成了他登月的全部勇气。
用感情牌来掩盖逻辑上的漏洞,这样的处理方式在片中达到了泛滥的地步。
黄善宇对登月的执念来自于对队友的愧疚。
因而之后登月成功后的全民欢呼,成了不合理剧情的遮羞布。
为了重振黄善宇的生存意志,金载国当着所有人面来了一出自曝。
他事先知晓航天器的设计缺陷,但知情不报,导致灾难发生。
你看,这一套套行为逻辑合理吗?
这哪里是搞登月计划,哪里是搞科研工程。
不仅韩国航天团队不专业,其他团队也被刻画得毫不专业。
居然是靠 NASA 里的韩裔指挥官发表一场煽情演讲,说服其他宇航员,来帮助黄善宇。
而且,她也是违规操作。
最终却因为这一「功绩」,被提升为 NASA 的新局长。
NASA 选拔,难道看的是口才和反骨,不是技术吗?
强行上价值,试图拔高到国际人道主义的境界。
可惜,一系列情节上的 BUG,使得片中的角色塑造很单薄,情感层面也很难打动人。
如此的阵容和投资,最终沦为一部漏洞百出的年度笑话。
顶级大片《月球》,一开始是被韩国电影界寄予厚望的。
23 天,观影人次才破 50 万,而损益点则为 640 万人次。
仅好于 11% 的科幻片。
比如 2021 年的《徐福》《胜利号》《寂静之海》,2022 年的《外星 + 人》,今年的《贞伊》等。
纵观过去二十多年里的韩国电影,出色的大体有两种。
而随着这几年在全球崛起,韩国电影人可能是有一些膨胀,也可能是推陈出新,开始接二连三的挑战幻想类大制作。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在剧作上乱了方寸。
常常脑洞大开,特效乱飞,但故事的合理性却荡然无存。
不仅丢失了曾经的特长,也没能在新领域结出胜果。
反观韩剧这边,倒是保持了自己的特色。
表面上,也是学的好莱坞超英题材。
鱼叔一路追看,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甜美的爱情,动人的亲情,阴暗的权谋,紧张的南北关系……
它并没有让脑洞设定喧宾夺主,故事的主线依然是返璞归真的情感关系。
遗憾的是,多数追求韩国大片梦的创作者,没能意识到这一点。
且随着《月球》等大片接连的翻车,已经让许多人对韩国电影的未来渐渐看衰。
鱼叔很是希望《月球》的失利能成为韩国电影人的一大教训。
毕竟,韩国电影人一直给世界带来的惊喜,并非空大的幻梦。
如果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和「再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