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中书写现实,镜头里叙说故事,她是北京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第一届第一号学生,也是把故事写进电影、又把电影写进人生故事的优秀电影人秦海燕。
从书写受电影节青睐的作者电影,到创作被市场认可的商业电影,在《分手合约》《找到你》《刺杀小说家》《万里归途》等代表作的背后,是无数次废稿的堆叠和一个又一个剧本的反复打磨。
今年8月17日,秦海燕的第一部导演作品电影《我经过风暴》上映,豆瓣开分7.5。从追梦人成为造梦人,她与电影的羁绊,仍在继续书写。
高中时,秦海燕在学校旁边的电影院度过了一个又一个与电影相伴的周末。有时候,她整个下午都会重复看同一部电影,从电影院出来时,甚至会迷失在学校附近的街道中,仿佛进入了另一维空间。在一种与电影冥冥之中的羁绊与指引下,也在学校老师的热心鼓励下,“学电影”的念头如同种子埋进了秦海燕的心底。
2001年,北大创立艺术学系,开始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第一次招生,碰巧,秦海燕就是这个专业第一届的第一号学生。她的学号是00143001,这串数字她到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刚好我想学这个专业、刚好我的梦中情校就是北大,所以我来到这里还蛮机缘巧合的。”在懵懂的期待中,秦海燕开启了她在北大的“电影人”生活。
从本科到研究生,秦海燕在北大度过了七年青春。她成为了北大电影协会的会长,做了两年的电影放映工作,也介绍了很多当时比较活跃的电影人到北大和同学交流。今年重回北大时,她说,“今天回到讲堂,我仍然有非常熟悉的感觉,因为在上学期间每个星期都要出个海报,到团委、讲堂盖章后,准备放映和做主持工作。”
秦海燕从那时起便广泛地接触到一些一线电影人,大四时,她开始着手写剧本。2004年,秦海燕与导演章明合作,创作了长片剧本《结果》,在影片中担任编剧和执行导演。该作品在国内外电影节崭露头角,一举入选柏林国际电影节、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日本东京FILMEX电影节和美国洛杉矶独立电影节等。在这之后,她的作品便屡屡亮相国内外各大电影节。2009年,由她编剧、投资的电影《新娘》入围东京独立电影节、釜山电影节等。
她来自北大,也带着作品回到了北大。源泉之水奔涌更新,秦海燕的电影人旅途也在向前不断延展。她从未停止思考与探索,正如海燕一般跨越惊涛骇浪,带着勇气与智慧飞往更远的地方。
所谓商业性其实是一种共情和共振,这需要编剧有一定的技法,而这就是我想挑战的部分。
在电影节上取得出彩的成绩,已经足以证明秦海燕的执笔功底和电影嗅觉。但她并未沉醉于电影节的青睐,而是缓步踏上了沟通电影人与观影人的那座桥,从作者电影走向了商业电影。
选择商业电影,是她在电影人道路上的又一次深入探索。她说:“作者电影更多是导演个人的一些表达,作为编剧的话,个人的职能、技法和表达空间是非常小的。而对于商业电影而言,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共振非常重要,所谓商业性其实是一种共情和共振,这需要编剧有一定的技法,而这就是我想挑战的部分。”
在无数废稿的堆叠下,在思绪与文字的碰撞中,秦海燕逐渐找到了打开商业电影之门的那把钥匙。2013年,秦海燕主笔的第一部院线电影《分手合约》内地票房突破1.9亿元。“后来的《找到你》,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和表达与剧本有了强烈的共振。”在《刺杀小说家》和《万里归途》项目中,秦海燕遇到了年龄相仿、理念相近的创作团队。谈起《万里归途》,她说,
当时我们采访了一位原就职于外交部的翻译,那些撤侨的真实故事打动了我。故事中的命题,比如归家、家国情怀、英雄回归寻常烟火之类的细腻情感打动了我。怎么用技法把它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样的情感,我认为是这样的类型片需要展现的。
写出能与观众共鸣、共振的故事,秦海燕做到了。之后她选择走出舒适区,在电影人的道路上继续迈进,拿起导筒,站在了银幕背面最中心的位置,成为了一名导演。
8月17日,秦海燕的首部导演作品《我经过风暴》上映。身兼导演、编剧两职的秦海燕,在她执笔的第十九个年头,向观众交出了她的第一份导演答卷。
这是她在电影中讲述的故事,是她想要传达与表达的力量,也是她经过现实风暴之后、投射于银幕话语之中,借助电影而又重归于现实的尝试。
“这就是北大人该拍的电影”
整个思辨的过程,包括层层剥茧调研实证的方法,是北大给我的。我今天带着这份答卷回来,希望大家能喜欢。
9月6日,秦海燕带着《我经过风暴》回到母校。这部脱胎于社会话题的现实题材影片在这里收获了在影片路演过程中最热烈的一次掌声。
《我经过风暴》把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了观众的关切与共鸣。手握照亮前方的火种,心怀关切社会的温暖,这是秦海燕所选择的道路,也为更多的北大学生创造了一条光影之路。
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她说:
在北大的学习生活给了我许多滋养。时隔20年,从放映别人的片子到带着自己的片子过来,这一路感慨万千。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材,是源自北大赋予我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选择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也是源自北大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方法论。多年训练的技法,是为了带领观众进入这短短两个小时的强烈体验和共情,通过提出问题去思考,而不是直接给答案。整个思辨的过程,包括层层剥茧调研实证的方法,是这个校园给我的。我今天带着这份答卷回来,希望大家能喜欢。
北大带给秦海燕的,并非在电影领域的“顺风顺水”,而是在充满热爱的前提下屡败屡战的坚韧。银幕中的母亲撕掉了自己的固有标签,秦海燕也在这次的电影中实现了自己从编剧到导演的又一次突破。从仅仅专注于视听语言到关注电影的每一环每一关,她在实践中不断学习与成长,到烟火当中去、扎根生活,再将生活与思考映射在银幕之中。
七年未名相伴,十九年电影旅途,妙笔生花中翻越现实之荆棘,光影变换中呈现社会之所忧。经过风暴,抵达黎明,黎明不是终点,而是新的启程。
原标题:《从北大毕业后,她成为一名电影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