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残奥会上,有这样一名工作人员,它的出现总会引得众人围观,每每这个时候,它都会不遗余力地加戏、抢戏、飙戏......但只要一听到“下班了”的声音,它就会不顾形象地一溜小跑儿着往回赶,它就是与冰墩墩进行接力的新晋顶流雪容融。
作为承载着冬残奥精神的吉祥物,它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同时,它把可爱、治愈与和平的愿望美好一面,向世界传递。
豆豆眼、灯笼头、小短腿儿、大脑门儿、会发光的小身子,网友们熟知的“融宝”娇憨可爱,但很少有人知道,诞生之初的它,与现在“判若两融”。
当时的姜宇帆,还是吉林艺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这位95后女孩开始收集资料和设计时,她发现往届奥运会吉祥物大多以动物为主,她的第一版设计主题定为了有吉祥寓意的麋鹿。但吉林艺术学院很多学生都设计了有麋鹿元素图稿,就更不用说全国乃至全世界了。根据老师的提示,她发现物件也可以作为吉祥物的形象。
作为成长于黑龙江省伊春市的一枚女娃子,姜宇帆想起了家乡厚重的年味,想到了春节时,家家户户会挂起的红灯笼。作为一个中国的传统物件,红灯笼有着上千年历史,以灯笼为原型的设计自然会让人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传递出的温暖、喜庆。
据记者了解,当时在全球征集的作品近6000件,值得欣喜的是,姜宇帆“吉祥如意”的设计图成功入围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全球征集活动的前三名。2019年1月25日,在第一次修改会议上,针对该作品,北京冬奥组委专家的意见是,“仅保留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这意味着吉祥物的设计要重新开始,挑战也随之而来。
为此,学校组建了设计团队,人数控制在17人。经过一场场的头脑风暴、搜集素材、绘制草图、三维呈现……18天后,团队主创们带着3套方案和62张草图赴京提交。2019年2月,根据冬奥组委指导意见,取消了“中国结”形象设计。4月时,吉祥物属性在灯笼、老北京鸽子、鹿之间多次转换。直到5月底,红灯笼形象的整体方案才最终确定。
与冰墩墩憨态可掬的形象不同,雪容融以中国灯笼为外形,以中国传统剪纸和如意元素为特色,被广大网友戏称为“灯笼精”,它红色的外形寓意着收获、庆祝、繁荣和光亮,胸前的“2022年北京冬季残奥会会徽”则象征着残疾运动员们的友谊、热情、勇气和毅力,中国旨在通过雪容融来弘扬中华古老传统,展现强起来的中国与世界双向奔赴的非凡历程,并表达对运动员们的美好祝福与期待。
随后,富心怡对雪容融的各项设计元素,进行了更加细致的介绍,“雪容融头顶有一个如意环,代表了吉祥如意,然后被雪覆盖住的一段纹样是长城的城墙图案。再往下是剪纸的纹样,用了正负形的设计手法,正形为北京的京鸽,表示欢迎世界各地五洲四海的运动员来到中国参加体育盛会,负形为北京的地标性建筑物天坛,我们可以看到雪容融的双腿上也有这样的纹样。”
而雪容融的脸,则是由拍打积雪而形成的自然脸部形态,寓意着雪打灯笼,可以在不同场景下作出丰富的表情变化。同时,雪容融的肚子是会发光的,寓意着温暖世界和点亮心中的梦想。代表着友爱、勇气和坚强,体现了冬残奥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激励世界的冬残奥会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