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的几天,各大报纸纷纷以大篇幅一点点披露事态的进展:邻居说最后一次看见阿加莎是12月2日,在她位于伯克郡桑宁戴尔村的家中;有人说12月3日早上在山坡附近帮她发动过汽车,当时她正“双手抱着脑袋呻吟”;12月4日她心爱的莫里斯小汽车在南部萨里郡的灌木丛中被发现,车内没有人,汽车前轮悬空,引擎开着,车上有一件毛皮大衣、一个手提箱和一本署名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过期驾驶证;负责此案的警察推断阿加莎不慎将车驶出路面,她跌落谷底,幸存的可能性极低;500名警察正在周边丘陵和池塘间大面积搜寻,潜水员搜索了附近的深湖;当时最负盛名的的侦探小说家、福尔摩斯的创造者柯南·道尔也加入了搜寻阿加莎的队伍当中……
前不久刚刚以《罗杰疑案》爆火的推理作家,如今自己成为了现实谜团的中心人物,这件事情引起了全国轰动。不过仅在11天之后,事件突然迎来了结局,北约克郡的哈罗盖特温泉饭店的班卓琴手向当地警察报告说,饭店里一位名叫特蕾莎·尼尔夫人的旅客很可能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是坐着出租车来的,随身只有一个小小的手提箱。她看起来和其他客人一样,每天泡温泉、在饭店吃饭、玩牌,在舞会上跳舞,并用她的女高音唱歌,甚至她还和其他客人一起读报上的新闻,评论阿加莎·克里斯蒂失踪之谜……
警方来到旅馆,阿加莎大方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事件就此落下帷幕。对于她失踪的动机以及目的,阿加莎从来没有亲口承认过,不过动机显而易见,这一年连续发生了两件大事,先是阿加莎的母亲病故,这对于她来说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而就在她无比脆弱敏感的时候,丈夫阿奇·克里斯蒂向她坦白自己爱上了别人,短时间内连续失去两个至亲爱人,阿加莎对生活丧失了希望。
对阿加莎来说,1930年可能比1920年(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出版,波洛踏上历史舞台)或1926年(争议作《罗杰疑案》出版,同年母亲离世,丈夫变心,她自己也神秘失踪)还要重要。因为在这一年,她不仅以一本《寓所谜案》开始了一个更能体现她风格的新系列“马普尔小姐系列”,更在这一年与她外甥的大学同学马克斯结婚了,这是她人生崭新的开始,自此之后,所有不顺都与她告别。
第一本《撒旦的情歌》的题词是“谨以此书纪念我最好最真挚的朋友——我的母亲”,她的推理小说,不管多么流芳百世,不是献给朋友,就是献给朋友的朋友。而这本书,却献给了对她影响至深的母亲。
她用这个笔名一写就写了六本,完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放进了这几部小说,她不在乎逻辑,不讲究结构,不设计谜团,不顾及理性。大段大段的第一人称心理描写,每一个省略号和感叹号似乎都在发泄着她在别的地方不能说的一些事情。
她们都出生于一个上流家庭,从小养尊处优,女佣围着打转。她们同样聪明,爱听故事,也爱自己编故事。她们也一样心地善良,甚至有时候过分善良了。希莉亚在某次旅游的途中,导游为了逗她开心,将捉来的一只蝴蝶用针钉在她的帽子上,蝴蝶在帽子上痛苦地挣扎,扑打着翅膀。希莉亚心疼极了,但她不能说“我不喜欢,给我拿开”,因为她怕这样会伤了导游的心,她委屈地哭了起来,别人还以为她走累了。最后还是妈妈善解人意,说“她肯定是因为这只蝴蝶!”希莉亚一下子解脱了。一模一样的故事发生在阿加莎身上,时间是1896年,她去法国旅行的时候。
长大以后,她们同样爱上了音乐,也会出席很多交际舞会,吸引很多追求者。希莉亚的追求者很有趣,有一个叫吉姆的男孩子,爱她爱得要死,甚至连她踩过的石头都会捡回去,他们本来是朋友,后来确定了“好感关系”之后,希莉亚觉得“他们似乎失去了从前那种当朋友的轻松情意,却又什么也没换到”。后来还有一个叫彼得的大龄成熟男子,像个父辈一样照顾她,他们也订婚了,但彼得在国外,要她等上几年。这些追求者的形象,在劳拉·汤普森写的《英伦之谜:阿加莎·克里斯蒂传》中也都能找到原型。
至此,《未完成的肖像》中所描写的一切故事,都像是阿加莎的自传,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接下来的故事开始有了些许偏差。在《未完成的肖像》中,希莉亚与丈夫结婚了,然后战争来了,丈夫参军打仗的岁月中,希莉亚守在家中。丈夫回来后,一切如意了,然后女儿出生了。再然后,俗套的结局出现了——希莉亚母亲去世,老公告诉她有了外遇。双重打击下,希莉亚选择了自杀。其实阿加莎已经把这段爱情理想化,也平凡化了。因为如果这段故事再一样的话,可能读者用不到15年,就能猜出这本书是出自阿加莎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