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作为视听艺术,视听的感官刺激是观众对于一部影片的第一印象。曾经,“五毛特效”是不少国内观众对国产影视剧中视效粗制滥造现象的吐槽。随着近些年国内电影制作模式改善和数字技术不断革新,出现了《封神》《刺杀小说家》《独行月球》《长津湖》系列和《流浪地球》系列等一大批视效制作精良的高质量作品,展现出国内视效制作水平与电影工业化的进步,也在市场上收获了高票房和好口碑。如今,国内视效行业发展取得了哪些突破?制作水平与国外相比究竟如何?还面临什么困境?
“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视效行业发展。新冠疫情的这几年倒逼我们寻找新的发展路径,对全球视效行业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宝琳创展运营总监卓娜告诉记者,疫情期间,从业者们有了很强的危机和求生意识,竞争激烈、风险变化大的市场环境倒逼国内视效公司积极做出改变。“热钱离去,泡沫被挤掉,一些低效的视效公司退出市场,投资者和创作者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创作内容本身,这对于视效行业未来健康长远发展是利好。”
“《刺杀小说家》中的CG角色赤发鬼,在数字生物角色整体效果的完整性方面已达到国际一线水平。”蔡猛介绍,CG数字角色的皮肤毛孔制作是视效制作领域的世界级难题,这个角色的特写镜头渲染1帧需花费30个小时,表情变化会导致毛孔产生挤压拉伸变形和纹理变化,虽然是细微变化,但在塑造大特写的类人数字生物时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假”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赤发鬼的制作解决了这项难题,可以在中国电影数字化工业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对我国电影视效产业化发展历程进行梳理,2019年是重要的一年。“2019年,视效产业发展逐渐由半工业化、作坊式的生产形态,向工业化产业成型化路径行进,呈现良性发展态势。2019年上映的公路类型片《飞驰人生》虽是一部较写实风格的赛车运动电影,但在制作环节体现出很高的工业技术水平。”郭建全介绍,该影片许多赛车镜头是在摄影棚内使用运动控制系统(Motion Control)拍摄完成,拍摄过程非常接近现代电影工业化的生产标准。从镜头预览设计到运动控制系统的准确实施,将视效技术与工业控制技术有效融合,拓展了视效业的工业化外延效应,客观上也启动了国内视效产业与其他工业设备业技术链的协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