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毛学峰认为,近期国际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仍是受疫情影响和美国宽松货币政策影响。“第一,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粮食产业链在流通方面仍受很大影响。第二,疫情之下,粮食成为资本炒作的标的。从金融危机等过去历史经验看,农产品或者粮食作为民众的生活必需品,具有抗跌保值的属性,也就成为资本炒作的标的,进而导致了粮价的上涨。第三,拜登政府1.9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会在未来几个月逐渐显现,市场产生了粮价上涨的预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胡冰川持有类似的看法。在胡冰川看来,当前国际粮食和食品价格的上涨,最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农产品也不能幸免;二是全球经济逐步走出新冠疫情,农产品需求呈现一定复苏。
毛学峰则表示,未来国际粮价走势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从整体看国际粮食价格预计将继续保持上涨态势。“第一,疫情对粮食流通环节的影响仍在。疫情对粮食生产环节的影响不大,而在疫情之下各个国家都会倾向去扩大粮食生产,2021年全球粮食的供给会增加。但如果全球疫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的话,流通环节仍受影响的预期还在,粮价也会有上涨的预期。第二,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在未来几个月会逐渐显现。第三,从当前经济和疫情形势看,粮食仍是资本青睐的炒作对象。”
报告指出,冲突和疫情是导致饥饿加剧的重要原因。南苏丹、也门和尼日利亚北部所面临的粮食不安全风险最为严重。在全球许多地区引发饥饿的武装冲突和其他形式的暴力并无缓和的迹象,且在阿富汗、中非共和国、萨赫勒中部、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北部、莫桑比克北部、索马里、南苏丹和苏丹很可能还将进一步加剧,部分国家境内的人道主义援助工作日益受限则使情况雪上加霜。
此外,新冠疫情对全球许多国家的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加剧了贫困和粮食不安全状况,其中拉美地区的经济衰退最为严重,恢复速度也最为缓慢,而中东地区的也门、叙利亚和黎巴嫩则受到货币快速贬值和大规模通货膨胀的严重影响。
报告表示,极端气候,以及导致东太平洋变冷和全球性气候出现混乱的拉尼娜现象预计将在今年四到五月间持续,加剧阿富汗、马达加斯加和非洲之角等地的饥饿状况,而东非、红海沿岸,以及非洲南部安哥拉、博茨瓦纳、纳米比亚、赞比亚和津巴布韦部分地区的沙漠蝗虫灾害仍然令人担忧,很可能影响夏季作物的收成。
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说:“饥饿的严重程度令人震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义不容辞地立即快速行动起来,以挽救生命、维护生计,避免最坏的情况发生。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地区都即将或者刚刚开始新一年的播种,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不要让这一维护、稳定,乃至增加本地粮食产量的机会轻易溜走。”
粮食署执行主任比斯利表示:“灾难正在我们眼前发生。由冲突、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所引发和加剧的饥荒已日益逼近数百万个家庭。我们迫切需要完成以下三项任务,才能防止数百万人因饥荒而丧命:冲突必须停止、必须允许人道主义机构为脆弱社区提供挽救生命的援助,最重要的是,我们急需捐款方挺身而出,提供今年所需的55亿美元援助资金。”
“一减一增”的背后,是科技的力量。从单产看,2011年我国小麦平均单产322.55公斤每亩,2020年增至382.8公斤每亩,增长了60公斤,增幅18.68%,年均增长1.87%。从品种看,生产品种全部自主,自主率100%,良种率当前已经超过97%,生产用种子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目前全球排名靠前的种子业巨头有美国的杜邦、孟山都、道化工,瑞士的先正达,法国的利马格兰,墨西哥的圣尼斯和荷兰的埃德瓦塔等。其中,杜邦是全球最大的种子公司,玉米种子占全球杂交玉米市场40%以上;孟山都在棉花、大豆和转基因玉米种子上优势巨大;利马格兰是全球最大蔬菜种子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