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5.5%的增速明显快于去年全年3%的增速,也快于疫情3年年均4.5%的增速,经济回升态势比较明显。同时,5.5%的经济增速,也是含金量较高的速度。”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需加力。
民营企业数量从2012年的1085.7万户增长到2023年5月底的5092.76万户,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在企业中的占比由79.4%提升至92.4%。此外,民营经济具有“56789”的特征,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一组组的数据道明了民营经济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7月19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下简称《意见》)中开篇明义,对民营经济的定位作出重要表述: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这一定位将民营经济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任务直接关联,与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直接关联,凸显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李兆前指出,《意见》释放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信号是长久之策,使他们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必将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尊重爱护民营企业家的浓厚氛围。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表示,“如果我们让全社会能够凝聚更坚定的这样一个共识,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对高质量发展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们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各种措施就可以更加有力,也可以落实得更好,这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信心的一个重要来源。”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表示,“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是在中央文件中首次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把做大放在最前面,充分说明中央对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是坚定不移的,民营企业家能够放下包袱,放心去扩大生产,放心去改善他们的经营,使得未来民营经济能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指出,《若干举措》为民企打开了两扇关键大门,其一是打开民企参与国家重大工程的大门,《若干举措》提出“在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中,选取具有一定收益水平、条件相对成熟的项目,形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大项目清单”;其二是打开了民企参与产业科技攻关的大门,《若干举措》提出“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攻关,牵头承担工业软件、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基因和细胞医疗、新型储能等领域的攻关任务”。
当前我国产业发展存在一些产业链关键节点上的技术短板,如芯片、操作系统、生产软件等,盘和林认为,民企参与必将大大加强这些领域科技创新、技术自主化的效率,这样既能以科技增强民营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激活民营经济,也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对企业的长期投资和创新影响较大。”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田轩指出,在《意见》指引下,要将市场思维更多、更好地融入改革过程,通过建立完善程序化、市场化的政策执行体系,让市场各方尽快归其位、司其职,让经营主体充分竞争、释放活力。
在全国各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陆续出炉。上海市制定出台了破除隐形壁垒、提升服务效能、加强要素保障、拓展投资渠道4个方面、20条政策;河南省财政梳理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10大类53条财政政策;浙江省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颁布实施《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等;吉林省从财税金融支持、加强服务保障、支持开拓市场等4个方面出台60项举措,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四川明确提出聚焦民营市场主体最关心、最突出的问题,开展政策清理完善、融资难题破解、拖欠账款清理、资源要素保障、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等行动。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综合司司长袁达透露,从目前所掌握的经济运行最新数据看,实物量指标增速加快,7月份全国统调发电量同比增长5.9%,较上月加快1.5个百分点;市场预期也有所好转,制造业PMI已连续2个月回升。随着“组合拳”各项政策效果不断显现,下半年经济将在上半年持续恢复的基础上,保持稳定向好态势。
要让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企业中的人是关键。《意见》的发布,将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写入其中,并成为重要部分。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临表示,实现民营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一方面,要为民营经济创造法治化的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的权益。另一方面,民营企业自身也要不断改革、积极创新、规范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