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虽然目前是人类无法避免和控制的,但只要掌握一些技巧,也可以将伤害降到最低。地震发生时我们该如何正确避险?地震被埋后我们该如何自救和互救?地震余震的特点和防范措施有哪些?地震又能引发哪些次生灾害?如何紧急规避?这些地震逃生自救常识一定要知道!
如果是楼房二层或以上,且室内避震条件和建筑质量较好,首先要选择室内避震,因为地震时震动时间短、强度大,人往往无法自主站立,很难迅速从楼内跑到室外,应优先选择立即躲避在室内的卫生间、储藏室、浴室等开间小、有承重墙或支撑物的地方,或者是坚固的桌子、床、茶几、沙发等家具旁,这些地方在房屋垮塌时容易形成三角空间。这时要迅速伏地趴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低头,用衣服、枕头等护住头颈,不要压住口鼻;或抓住身边牢固的物体,防止摔倒或身体移位。
如果没有任何可抓的固定物或保护头部的物件,则应采取自我保护姿势:头尽量向胸靠拢,闭口,双手交叉放在脖后,保护头部和颈部。
3、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高大烟囱、水塔下,避开立交桥等一类结构复杂的构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高大建筑;
如果部分肢体被埋压但双手可以活动,首先要用手清除头部、胸部的杂物,用手在头、胸部掏出一定的空间,保障呼吸畅通;
如果灰尘太大或闻到煤气味时,要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避免窒息或中毒。专家提醒,地震被压埋后,要特别注意保存体力,保持清醒,不要盲目呼救,要用砖、铁管等物敲打管道或墙壁。在确定上方有人时,再大声呼救。
如果废墟内有生存空间,身体能够自行活动时,应尽力朝着有光或可能有水和食物的地方移动。
如果受伤,可从衣物上撕下布条及时进行包扎,避免失血过多。为了延长生存时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震后,在救援队伍暂未抵达时,积极互救是减轻人员伤亡最及时、最有效的办法。互救应遵循以下原则:
营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使用锹、镐等工具时不要伤及被埋人员,更不要破坏被埋者周围主要的支撑物,防止进一步倒塌。对于脊椎损伤人员,搬动时切忌生拉硬拽,必须要用门板或硬木板抬出废虚。如被埋压者受伤严重、埋压较深、时间较长,可设法向其尽快输送水、食品和药品,以维持生命,等待专业人员援助。
三是救援人员和互救人员,在震后短时间内的余震密集活动期间必须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提高防范余震的意识和技能,减少余震伤亡。
据统计,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是我国目前造成人员伤亡最多、最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5级左右的地震就可以诱发滑坡和泥石流,震级越大,诱发面积也越大。
地震专家提醒,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务必在震后及时转移至政府划定的安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