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评论区丨诚信经营岂容“生鲜灯下黑”

频道:中国香港电视剧 日期: 来源

摊点上的果蔬、生肉等食材明明看上去很新鲜,怎么买到手就“变色”了?经常逛菜市场的市民恐怕对摊位上一排排具有“美颜”效果的“生鲜灯”都不陌生。针对各地市场广泛应用的“生鲜灯”,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的《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要求,自今年12月1日起,销售生鲜食用农产品时,不得使用对食用农产品的真实色泽等感官性状造成明显改变的照明等设施误导消费者对商品的感官认知。禁用“生鲜灯”,既是重要的法治纠偏,也是必要的制度堵漏。但保障政令落地并不容易,灯光对色泽感官“造成明显改变”的标准如何判定?在禁止“生鲜灯”的同时,又该如何界定“生鲜灯”的类别呢?

一盏灯能有多坏?为什么有这么多人迫不及待要“灭”了它?原因很简单,生活中很多人都被“生鲜灯”忽悠过,我也是其中之一。没事喜欢逛菜市场,算是一个老手了,对于以次充好、短斤缺两之类的伎俩通常都能识破,但是,被“生鲜灯”骗过好几次。买的时候明明是色泽艳丽的车厘子,回去装盘后,一个个就像关了滤镜,变得黯淡无光。鲜肉更是如此,在灯光的映衬下如打了玻尿酸般鲜嫩,走上几步回家,打开包装一看,瞬间蒙圈:这是被调包了吗?

特意去电商平台搜了一下,“生鲜灯”的销量还不错,卖家主打的就是“专业调色,提鲜增亮”。又是调色,又是提鲜,不知道的还以为在卖食品添加剂呢。从某种程度上说,“生鲜灯”和食品添加剂还真有共同点,比如,一些添加剂也是为了让食品颜色更加诱人,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只不过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管理标准,非法过量添加都是不允许的,而误导消费者的“生鲜灯”却在大卖特卖,并且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普通农贸市场,在一些大型商超里也被广泛使用。

有一种尴尬叫“见光死”,说的是两个人在网上聊天时,都将美颜开到最大,感觉良好;一旦线下见面,她不是她,他也不是他,友谊的小船瞬间倾覆。做生意也是一样,不能为一时之利投机取巧,利用“生鲜灯”误导消费者,总有露馅的时候,最终砸的还是自己的生意。

同时,在禁止使用“生鲜灯”时,需要进一步厘清判定标准和流程,以便监管部门更好地执法。比如,灯光对色泽感官的明显改变如何判定,就需要有量化标准和评判方法,以避免出现执行政策时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可以邀请食品专家、光源专家等,共同制定相关评判标准,并可发布各类食品的自然光泽样图,以供商家和执法部门参考。至于哪些灯具属于“生鲜灯”,也要发布一个明晰的标准,以将其与常规灯具区别开,避免执法部门误判。

此外,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市场的执法,对违规使用“生鲜灯”的商家进行处罚,以维护公平竞争和市场秩序。考虑到大部分商贩的经营规模较小,可以对其采取警告、训诫的方式,督促其尽快整改,并可树立合规经营的商家作为标杆,制定“红黑名单榜”,向市场和消费者做正面宣传,引导更多商家跟进。对于屡犯不改者,则可以判定其缺乏诚信,将其行为列入信用污点,并施以必要的信用惩戒。

那灯光不是用来照明的,而是用来美容的。似乎,在有些商家那里,好“卖相”才有“好生意”。于是,除了肉类档口的“生鲜灯”,各种灯光依次上场,各种功能定制开发,什么“照猪肉”“照熟食”“照水果”“照海鲜”……让一个菜市场看起来灯影重重,比元宵节还要热闹几分,让你不由得内心思量,如何去勤奋学习,提高辨别的本领,以后去菜市场有没有人带个手电筒也未可知。眼下,好消息传来,7月2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自今年12月1日起,市场上诸如“生鲜灯”一类的食材“美容神器”将被禁用。

诚信经营才是最好的“卖相”。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是在禁用生鲜食品的“美容神器”,实际上是在提升对消费者的保护力度,维护晴朗的市场经营空间。当然,对商家也是一种“保护”,因为在菜市场里,来来回回,都是住在附近的老顾客,一旦信誉没了,再想起补救就来不及了,“美容灯”用多了,可能赚了“面子”,但丢了“里子”。

强光扮靓、假面示人,无异于“自毁长城”。试想,只要有过一次强烈的“被坑感”,谁又愿意再次走进同一家生鲜铺子购买那些被美化过的东西呢?视觉上的“提质”“遮瑕”,只是虚幻的“镜花水月”。对集中上线的“生鲜灯”,相关部门有必要明确相应管理办法,制定生产、使用方面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以强弱适宜的光源,还商品本来面目,避免消费者吃哑巴亏。

一定程度上说,当市场监管总局下发禁令之后,相关平台就该下架生鲜灯,不容它们继续坑人。但吊诡的是,这些生鲜灯依然卖得很好,连相关客服人员都不清楚禁令。禁令不能虚置,这条灰色利益链上都依附了多少利益主体,相关部门需要好好查一查了。好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是合法经营,靠生鲜灯换来的好生意必然出事,吃不了兜着走。

关键词:神奇的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