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一部角度和痛"/>

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尺度生猛,他真的太敢拍

频道:犯罪电视剧 日期: 来源

近几年的台剧在 " 我很敢 " 的道路上已经 " 杀疯了 "。

2019 年,一部角度和痛点都真实有力的《我们与恶的距离》,拿下豆瓣 9.4 的高分。

围绕女性议题的《她和她的她》,让我们看到了 " 房思琪 " 长大的故事。

以及,好看又好哭的《不良执念清除师》。

越来越多的现实主义社会议题,迅速拉开了与还在古偶驻扎的内娱的距离。

一边是真实尺度轮番上阵,毫不忌讳;一边是无实物表演的 " 真空无菌 " 环境。

而近期又一部台剧上线,值得一句 "holy 妈祖 " 的《八尺门的辩护人》,豆瓣评分 8.6,有点冷门,但绝对尖锐深刻,继续以 " 人权 " 议题为探讨,引发深思。

(以下涉及部分剧透,如果你还没看过,且有追剧计划,建议先收藏或者转发,看完后再来阅读讨论 ~)

在现有的充斥着怨声载道的打工环境里,我们笑着调侃 " 有人出生在罗马,而我出生就是牛马 ",在疯狂内卷、996 工时和呼喊着亟需 " 滚出 China 的调休 " 里高举整治职场的旗帜。

但在台湾,有这样一个 " 外籍劳工 " 的边缘群体,在异国的陌生环境里,成为没有尊严的低廉劳动力。

《八尺门的辩护人》便是以此为由,讨论了一个长久的社会顽疾,以及阶层分化下的沉疴,正如海报所写," 在渔港,被杀的不一定是鱼 "。

(八尺门为台湾地名,是阿美族人的聚集地。)

《八尺门的辩护人》原著取材于 1986 年初轰动全台的 " 枪下留人 " 的汤英伸事件。

而终审之前,李铭顺饰演的佟宝驹,作为阿布的辩护律师却站了出来,并说出了 " 他不能被判死刑 " 的观点。

因为,所谓的翻译人员实际是利益牵扯的一份子,轻飘飘的一句话完全可以左右阿布的生死。

第二个疑点,阿布为而对 2 岁的小孩也痛下杀手?阿布给出的答案是:算了时间,两分钟不会死。

长期被船长压榨的阿布,因为爱哭经常受到 " 摁在水里 " 的游戏(惩罚),而这个惩罚的时长正好是两分钟。

所以行凶当时的阿布为了让船长的小孩停止哭闹实行了同样的操作,但殊不知,两分钟却是孩子无法承受的极限。

这背后牵扯出的,恰恰是游离在灰色地带的外籍劳工们悲惨的生存环境。

是人,但却和牲口并无差别。

霸凌欺压是常有的事,甚至,因为不想耽误工作,身为雇主的船长生生割掉了阿布溃烂的手指。

因为外籍劳工所拥有的一套卑微的规定:不要偷懒、不要打假,不要生病 ...... 把护照没收,游离在异国的灰色地带,即使 " 消失 " 也无人顾及。

悲剧的产生,是从阿美人到外籍劳工,一个阶层又一个阶层不断地向下压榨。

《八尺门的辩护人》无法被归类为老少皆宜的消遣娱乐剧,相反,它有一种深沉、压抑之感,甚至算得上是一部有门槛的剧。

它的主题是废除死刑,呈现政治博弈与司法公平,探讨人权和民意。

从创作角度来看,《八尺门的辩护人》看似是一部关于司法辩护的犯罪悬疑故事,但的内容脱离了传统赛道。

作为悬疑剧,它从一开始就把受害者、凶手、杀人动机、杀人过程全部公之于众,把一个证据确凿的案件展开讨论。

剧情围绕了原住民的认同、司法正义、阶级压迫、社会弱势、外来雇工、死刑存废等众多议题,贪多易乱,《八尺门的辩护人》同样会存在略显松散的问题,但整体瑕不掩瑜。

整个剧情的核心,也是去抽丝剥茧的引发探讨与深思。

你可以从剧中清晰的看到阶级之间俨然的两个世界。

手握权利的 " 人上人 ",彼此结成庞大的利益网,利用权力只手遮天,任何撼动金字塔的人都可以被轻易决定生死。

另一边,是生存艰难的底层,在困苦中无效挣扎。

无论是被逼以远洋渔业为生的原住民,还是背井离乡的外来劳工,某种意义上都是被剥削的 " 弱者 "。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多重身份和多重原因的重叠,才导致了阿布死刑的矛盾,形成一次民意与宪法的对决。

" 法典 " 诞生以来的不断完善,无数次告诉我们,法律具有天生的稳定性和滞后性。

一次杀伐果断的死刑,并不能解决一个群体的困境,甚至连阶级权势也没有产生丝毫撼动,这样的悲剧就依旧会循环往复。

更重要的是荧幕以往的现实意义,是影视作品窥见了社会的冰山一角。

" 那个外劳在陆地上只是一个故事,站在陆地上,才知道摇晃的是自己 ",谁也无法置身事外。

关键词:模仿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