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钢琴家张昊辰“对话”贝多芬:失聪后,如何在沉默中创造伟大的作品?

频道:犯罪电视剧 日期: 来源

如何用文字来描述音乐?“90后”钢琴家张昊辰写作《演奏之外》这本书时,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困扰着他。作为一个钢琴家,他总是在创造声音,而文字,却是一种沉默的媒介。

这种困境,让他想起贝多芬。贝多芬晚年完全丧失了听力,那些伟大的作品是如何写就的?“你很难想象,一个画家如果失明,还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失聪后的贝多芬是在沉默中创造音乐的,这些音符是未经听觉验证与核实的,完完全全依赖他的想象。所以,与晚期贝多芬对话,是在与他脑海中的符号和意图对话。”

在《演奏之外》中,贝多芬在诸多章节反复出现,成为许多作曲家的“镜子”。在写作过程中,张昊辰感到自己离贝多芬更近了,有了观察他的新维度、新激情。深思熟虑后,他最终决定透过贝多芬中晚期的四部钢琴奏鸣曲,打开与晚年贝多芬的对话之门。

7月1日起,张昊辰将带着这四部作品开启2023全国巡演。这场巡演将跨越国内19城,演出足迹覆盖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及西部的新老剧院。四部钢琴奏鸣曲包含《升f大调第二十四钢琴奏鸣曲,op.78》《降b大调第二十九钢琴奏鸣曲“槌子键琴”,op.106》《e大调第三十钢琴奏鸣曲,op.109》以及《c小调第三十二钢琴奏鸣曲,op.111》。这些作品将贝多芬中晚期创作生涯的瓶颈、转折以及超越显现于键盘之上。

都说贝多芬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有人认为,他晚期作品偏浪漫。但张昊辰并不认同,在他看来,贝多芬晚期作品是完完全全“背对浪漫而战”。

“他晚期的一些四重奏作品,甚至跟现代派的关系更近。他在这些作品里做了太多尝试,我觉得,这些尝试可能跟他听不见有关。我一直在想,如果他能听得见,是不是就不会这么写,或者说不敢这么写。所以,他晚期作品里有一种我可以称之为勇气的东西,这种勇气来自他的孤独。这种孤独不是与社会的隔绝,而是与声音隔绝。”

作品106和111,都是体积庞大的奏鸣曲,通常不会被放在同一场音乐会里,张昊辰却把它们分别放在上下半场,导致整场演出时长“超标”。“虽然都是晚期作品,虽然创作的时候都已失聪,但贝多芬写这两部作品里的心境很不相同。”张昊辰说。

在写作品106之前,贝多芬有整整一年没写过任何作品,对他这样刻苦的艺术家来讲,并不符合常规。那一年,有许多家庭琐事烦扰着他,在创作上,他也有着某种“江郎才尽”的危机感,仿佛所有的风格和手法都已被他用到了极致,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然而在一年的沉寂之后,作品106诞生了。贝多芬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兴奋地写下:“我终于知道该怎么作曲了”。张昊辰说:“很奇怪,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巨匠,活到了五十多岁,突然有一天,说自己现在知道怎么作曲了。很多人觉得,这部作品写于晚期,主题跟死亡有关,所以弹得特别沉重。但在我看来,作品106就像是一次新生。几乎是他生命中最后一道光芒,突然照了进来。我会形容,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个春天,充满了生命力。”

而在作品111里,张昊辰感受到的是一种生命的释怀。“好像他没有什么东西需要再写了,在那之后,他的确也没有再写过一部奏鸣曲,111是贝多芬的一次小收尾。”

另外两首奏鸣曲,作品78和作品109,在张昊辰看来,更加自由、暧昧。作品78是贝多芬最喜欢的一首奏鸣曲,开场如同一段独白,中间有着丰富而细微的细节变化。四首奏鸣曲穿插搭配,形成不同的层次。

张昊辰少年老成。11岁时,他拜入钢琴教育家但昭义门下。2005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被誉为“独奏家摇篮”的柯蒂斯音乐学院,师从钢琴教育家格拉夫曼,与郎朗、王羽佳师出同门。他19岁获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奖,成为首位获得这一顶级赛事冠军的亚洲人。2017年,张昊辰荣获久负盛名的艾弗里·费舍尔音乐职业大奖。

除了高超的演奏技艺,张昊辰更展现出一种超出年龄的成熟与深刻,传达出音乐中的真挚情感与丰富乐思。这不仅表现在他的演奏上,也表现在他的文字里。去年出版的《演奏之外》,展现一个青年钢琴家对音乐、对艺术、对哲学的思考,豆瓣评分9.0,被不少读者列入年度人文书单。

近年来,张昊辰在与纽约爱乐乐团、琉森音乐节管弦乐团、法国广播爱乐乐团首度合作之余,还与费城交响乐团进行了亚洲巡演并录制了贝多芬的全部钢琴协奏曲。今年,在完成了高强度的国际演出之后,张昊辰将重心转移到此次全国巡演中。这将是张昊辰的首个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巡演,也是他时隔13年后首次将钢琴独奏音乐会巡演聚焦于单一作曲家的作品。8月8日,巡演上海站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

有人说,一个钢琴家要到了60岁,才能演奏好贝多芬晚期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需要人生阅历。但张昊辰很早就开始喜欢贝多芬晚期的作品,11年前,他在柯蒂斯音乐学院毕业音乐会上就曾演奏贝多芬最后一首奏鸣曲,作品111号。

张昊辰说:“我觉得不管是20岁、40岁还是60岁去弹这些作品,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无论是作曲家还是演奏家,都在一天天变老,可是音乐永远年轻。这也是我们今天演奏这些古老作品的原因。就算是几百年前的作品,当音乐响起,它就是属于此时此刻的,属于你我的。”

关键词: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