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前门街道草厂社区的居民朱茂锦也来到了发布会现场。朱茂锦是胡同里生,胡同里长的老北京人,在胡同里生活了76年了。随着胡同里市政设施、绿化景观的逐年完善,朱老爷子逢人便说,胡同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城区在2017年开始,对胡同里的架空线实施入地工程。六七十年代,胡同里电线杆子的作用就是往各家各户引进照明电线,后来随着社会进步,电话线、有线电视线、网线光纤纷纷出现,这些线全成为了老电线杆的“负重”。架空线入地以后,“一抬头就能看到蓝天白云”,朱茂锦介绍,胡同再也看不见那些杂乱的“蜘蛛网”了。
胡同里的绿化也跟上来了,见缝插针,四季都有美景。“胡同绿化充分利用空间,增添了很多绿化小景观,现在在胡同漫步,抬头能看到绿藤葡萄架、角落里有盛开的应季鲜花、墙边种着几颗绿竹、空调座机也精心设计成花箱小品……”朱茂锦每天早晚都会去家门口的三里河公园转转,“大家都说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既舒适便利、又愉悦身心,听着别人的称赞、看着越来越靓的胡同,我也是由衷感到开心和自豪。”
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东城区对胡同的改造,不光停留在外部环境提升上,还延伸到了居民的院子里,近年来,东城区还推出了“美丽院落”项目,前门街道,迄今已有数十个院落进行了改造。社区还成立了“小院议事厅”,改造中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都由大家商量着办,很多居民的院落重现了“天棚鱼缸石榴树”的胡同美好景致,院落里还增设了晾衣杆、太阳能灯等便民设施,让胡同居民们的生活更方便,也让院落更美丽。
“我家小院也被纳入了2023年前门地区‘美丽院落’项目,设计师特意上门询问我的需求,说会参考我们居民的意见对院子进行‘一院一策’改造。”朱茂锦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包括我家小院在内的众多平房院落,将以全新面貌亮相,成为展现核心区文化底蕴的重要窗口”。
如今,在东城,曾经狭窄杂乱的胡同如今变得宽敞明亮起来,居民家里用上了电采暖和全电厨房;昔日“冬冷夏臭”的公厕,也装上了新风系统和采暖设备,“闻味儿找厕所”成为了历史;还有装扮成花盆的宠物便便箱、上下台阶的“爱心扶手”、居民院儿里的感应式太阳能小夜灯……众多巧思设计实实在在方便了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一大批街巷胡同成了游客们争相拍照打卡的“北京最美街巷”,古色古香的街巷建筑、优美整洁的居住环境,让老胡同居民的现代生活更加安心暖心、蒸蒸日上。
北京商报记者 金朝力 卓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