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新消费行业历经了快速的崛起与降温。这其中很大程度源于资金的大量注入,以及对这个行业不切实际的期待。从这个角度来说,此刻再用“资本动向”去衡量一个行业的真实冷暖,或许并不最科学。但在过去半年,在融资新闻和创投市场的言谈里,新消费行业简直濒临谷底——资本市场对新消费的态度是最显露的指标。
我们在许多文章里表述过:伴随着以抖音、小红书为代表的新一批流量平台,成就了相当多的新消费公司。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流量成本的陡增、投放ROI的锐减,许多仰赖流量的消费公司走向枯竭。典型如“完美日记”,就是很多消费圈人士口中“成也流量、败也流量”的代表。
在消费品中植入科技的属性,是近来多家消费基金常谈到的话题。总结来看,这个转变源自于他们认为,科技其实是过去10年中国新消费品牌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比如黑蚁资本管理合伙人何愚就在近期的一篇文章里表示:“过去,消费品行业的生意边界是由供应链、渠道来决定的,未来可能是由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来决定的。”
这也揭示了当下众多创投行业细分浪潮的共同特点:跨学科。多位消费投资人对我们表示,以去年就很火热的合成生物为例,就是典型的消费和生物科技的结合。数据显示,2021年是合成生物学初创公司有史以来融资最好的一年,总共筹集近 180 亿美元——这几乎是自 2009 年该领域出现以来前面几年的全部融资总和。
长期来看,消费是一个坡长雪厚的行业,这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所以理论上无论资本市场冷缓,这个行业都应该被长期看好。结合当下资本市场的极大不确定性,消费的稳健特点依然是它不应忽视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