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追寻断裂痕迹,探索孕震奥秘——四川地震地质人和活动断裂的故事

频道:欧美电影 日期: 来源

近年来,青藏高原东缘及周缘发生了一系列大震强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造成了极其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国内外巨大反响;此后2013年芦山地震、2017年九寨沟地震和2022年泸定地震的发生为四川防震减灾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几次显著强震都发生在著名的“四川三大断裂”:鲜水河断裂、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及龙门山断裂附近,地震与断层联系紧密。

可能会有人好奇什么是活动断裂呢?邓起东老师将距今10万~12万年以来有过活动的断裂定义为活动断裂。活动断裂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可能使建筑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面对当前复杂的震情形势,全部为中共党员的青藏东缘活动断裂研究团队始终铭记地震党员肩负的初心使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叮嘱:“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

团队共7人,其中3位博士3位硕士,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足迹近乎遍布了整个青藏高原东缘及四川盆地的断裂。在近几年的研究工作中,有多个令人难忘的瞬间一直让整个青藏东缘活动断裂研究团队铭记于心,始终冲锋在前。

2022年4月,为了科学评价鲜水河断裂乾宁段的地震危险性,在冰雪覆盖的道孚县惠远寺附近,王明明同志手里握着刮刀一刻不停地仔细清理着探槽壁的泥土,开展古地震研究探槽工作。此刻的他只想着与大自然抢时间,赶紧清理干净后拍照取样,谨防探槽渗水坍塌。漫天飘雪的冰寒之地也阻挡不了满腔热血的王明明同志,心怀理想的他潜心科研,甘于在雪域高原洒下青春的汗水,为防震减灾事业做贡献。

今年五一劳动节期间,梁明剑、左洪和廖程三位党员同志在4500米海拔的雪域高原用坚守诠释劳动的意义。他们坚定信念跋山涉水,在德格县对麦宿断裂进行野外调查,用无人机进行航测,并采集年代样品估算定量参数,服务于四川震情跟踪、抗震设防和重大工程建设。

应急管理部公众号和四川省地震局官方微博也报道了他们用奉献标注时间的刻度,以无悔付出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贡献着自己力量的优秀事迹。

近年来,青藏东缘活动断裂研究团队对青藏高原东缘的块体边界断裂和块体内部断裂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论文46篇,其中一作或通讯作者SCI文章9篇,EI文章6篇以及核心4篇。这些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四川省地震监测预报的主责主业。

2022年5月,实验场踏勘攻坚迫在眉睫,在踏勘攻坚工作组的要求下,梁明剑和左洪带头当先锋、打头阵,投身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建设。野外工作强度大、条件苦,测震站点大多分布在偏远山区。为详细了解待选站点的情况,他们常常需要顶风冒雨、头顶烈日、翻山越岭。

在落实用地意向时,面对群众的犹豫疑惑,他们常常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心地做好宣传解释,从源头上解决群众的疑虑。他们身为党员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地震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展现了争当先锋、争做表率的精神风貌,推动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项目野外踏勘圆满完成。

2022年6月1日下午5时,来自芦山的地震波到达宜宾。一阵头晕目眩后,还在开展踏勘收尾工作的梁明剑和左洪即刻从宜宾奔赴芦山地震现场。在车上,梁明剑打开电脑赶紧开始画震区地震构造图,提供构造支撑。

晚上9点到达震中地区后,两人根据现场指挥部的安排承担监测预报组工作,协助四川地震台每日及时向指挥部汇报震情趋势会商结论。

两人不顾踏勘的辛勤与疲惫,仍旧投身于地震现场应急,积极配合现场指挥部工作,表现出了身为地震工作者的担当与使命。

在距离磨西镇还有几公里处,因道路塌方车辆无法通行,梁明剑同志只能借助梯子、绳索等工具在没有路的陡坡上攀爬前进。

惊涛骇浪从容渡,越是艰险越向前。在严峻的震情形势面前,不管是冲锋在一线还是坚守在后方,研究团队的同志们自觉担当应急职责,他们都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什么是最美的逆行者。

青藏东缘活动断裂研究团队立足“防大震、减大灾、抗大震、救大灾”的目标导向,以科技创新成果助力监测预报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同时团队成员一直潜心科研,甘于为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关键词: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