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出,学术圈“炸锅”。寻找室温超导体,是近百年来物理学家们的追索的方向和目标。
其中,“零电阻”是指电阻为0,当电流通过它,无论超导材料有多长,都不会在超导材料内发生任何损耗,应用潜力非常可观。
“完全抗磁性”是指,将超导体置于磁场之中,磁力线却无法穿过超导体,超导体内部磁场依然为零——这是物理学中著名的迈斯纳效应。
不过,所有的超导体都无法在常温常压下呈现超导状态,要让它们发挥作用,往往需要极低温环境,以及极高压环境,这一苛刻条件就限制了超导材料发挥最大的作用。
寻找“室温超导体”之路并不容易。今年3月,美国有科研团队宣称发现新型材料在21摄氏度以及1GPa条件下实现超导现象,几天之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闻海虎团队便公布了重复实验结果,推翻了该室温超导研究结果,相关论文于5月11日发表于《自然》杂志。
如今,仅时隔4个多月,韩国科研团队就又宣称在室温超导领域有了石破天惊的发现。
8月1日,B站UP主“关山口男子技师”首发视频宣布,他所在的实验室已合成了可以磁悬浮的LK-99晶体。视频简介显示,该UP主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其所在的团队是由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常海欣带领,成员是博士后武浩、博士生杨丽。
在“关山口男子技师”发布的两个视频中,一个是复现的LK-99晶体,样品比牙签还细,当把一个钕铁硼磁体缓慢靠近材料下面时,样品竖了起来,表现出斥力。第二个视频是补充,当UP主用磁铁吸引样品时,没有吸引力,材料体现的不是铁磁性——由此,证明了实验产物具备一定的抗磁性。
不过,抗磁性只是超导体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超导体都有抗磁性,但是有抗磁性的不一定都是超导体。
因此,截至目前,该样品还不能完全被确认为复现的室温超导体。接下来还需要测量磁化率以及是否具有零电阻效应。
UP主也承认,目前只针对一片几十微米大小的样品,验证了迈斯纳效应。但是,由于接下来的测电阻步骤可能破坏样品,他表示实在不敢动。所以,现在正在加急烧第三批炉子(制备样品)。
8月1日晚,潮新闻记者致电常海欣,对方明确表示B站视频为其团队所发布,接下来还会公布相关的论文或公告,其他的内容暂时不便回应。
超导技术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领域,如果能在室温下实现,将给能源、交通运输、医学等诸多领域带来巨大变革。
不过,LK-99的室温超导特性复现,还需要更多的验证。据报道,目前至少有三篇与LK-99相关的新论文在预印本网站arXiv上公开。其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论文提出,未发现LK-99具有超导性;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论文认为,铜的掺杂致绝缘体向金属转变;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论文认为,理论上有超导高转变温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