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3年7月30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涂世琳 余瑶)大潮起珠江,军魂筑鹏城。如今,一提及拓荒牛,人们就会想到深圳,会想到深圳人骨子里的那股闯劲、冲劲、干劲与拼劲。这是一代又一代经济特区建设者,以自身的实践与奉献铸就的城市形象标识和城市精神基因。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第一代拓荒者、闯关者、创业者的基建工程兵,无疑是拓荒牛精神的最生动代表。
“闯·破浪前行”篇章展现这支铁军部队,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大胆改革创造出许多个“中国第一”。前有老首长马成礼以“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气魄,以“深圳人”的身份,建设举世闻名的国贸大厦,后有退伍转岗工程兵代表在深圳经济特区各条战线拼搏,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敬·崇德向善”篇章则讲述当深圳从边陲小镇变为繁华都市,万间竹棚变成摩天大楼,最早的拓荒牛已年过花甲,但他们依旧是从前的热血青年,依然坚守拓荒牛的奋斗初心,主动扛起传承特区拓荒精神的使命,推动成立市拓荒史研究会,拍摄《基建工程兵在深圳》等纪录片、创办“基建工程兵之家”微信公众号、出版《拓荒牛的记忆》等书籍、建设深圳拓荒牛红星堡垒户、组织开展一系列传承基建工程兵历史和精神的活动,将深圳拓荒牛的精神财富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共同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根脉。
最早来到深圳参与经济特区建设的基建工程兵,除了获得奖章的优秀杰出代表,还有无数无名铁军为深圳的建设做出贡献。四个主题篇章分别以基建工程兵报道员周顺斌当年跟随部队南下建设拍摄的摄影作品为线索,邀请单金生、何邦利、吴基成、谭楚良、傅玉行、孙建华、罗朝利等19名基建工程兵作为群体代表,叙述当年建设深圳不怕苦、不怕死、拼搏奋斗的故事。这不仅仅是基建工程兵的记忆,更是改革开放后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典藏。每一位想要读懂深圳的人,都要先了解深圳的建设发展史,了解每一个生动鲜活的“拓荒者”。
值得关注的是,活动现场还将发布重磅消息——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市拓荒史研究会的推动下,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军事博物馆正式复函,同意深圳复制“基建工程兵雕塑”。为纪念基建工程兵转业深圳40年,这一雕塑未来将安放在深圳市民公园奋斗者广场,和“军魂永驻,勇当新时代拓荒牛”纪念石、两万基建工程兵的名录墙一起,成为传承深圳奋斗初心的文化阵地。
据了解,为纪念基建工程兵走过的40年征程,纪念他们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深圳的历史功勋,敢闯敢拼的英雄气魄。2023年,在市关爱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的指导下,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联合退役军人关爱基金、深圳拓荒史研究会共同策划推出致敬深圳拓荒牛关爱行动,一是栽下一棵纪念树、立起一尊纪念石;二是创作拍摄《追梦老兵》主题歌曲及MV;三是策划开展“关爱退役军人·致敬拓荒牛”庆祝建军节特别活动;四是复制落成“投身改革写忠诚”基建工程兵主题雕塑;五是建设并雕刻深圳两万基建工程兵拓荒年鉴;六是采写出版一本深圳基建工程兵口述史图书《荣光与梦想》;七是升级建设深圳基建工程兵拓荒史主题展厅;八是拍摄推出“致敬拓荒牛,奋进新时代”系列纪录片。
我是“75后”,2003年来的深圳,至今也有20年了,对深圳这座城市很有感情,当初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我非常高兴,因为我知道深圳的历史和基建工程兵息息相关。但当时,我对基建工程兵群体的认识并不深刻,筹备这场演出是整个导演组第一次如此深入系统的了解基建工程兵这一兵种的发展历史和深圳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脉络。
这是一个有着足够故事可以讲的群体,内容素材非常的丰富,所以我们导演组也非常希望尽可能立体地呈现这群人的故事,在类似活动中,采取短片、群像及个人讲述的形式全方位结合还是头一次,因此准备时间很长。但为了能够达到层层递进,从个体故事到群像特质再到城市精神的一一呼应,我们还是选择了全部运用。最终呈现的每一部分都凝聚了深圳拓荒史研究会、关爱基金会和总策划的心血,我们特别希望每个深圳人都去看看这场活动,希望得到现场老兵和观众们的反馈。
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基建工程兵转业40周年,是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谈到改革开放,就不得不提深圳,而提到深圳就必然无法跳过基建工程兵。或许很多深圳人都不知道,历史“第一高楼”电子大厦、华强北商圈、国贸大厦……等地标性建筑都是基建工程兵的杰作。利用基建工程兵这一特殊载体来讲好深圳改革开放的故事,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传承出去,就是我们各主办单位联合发起这一系列活动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