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11年英国国家剧院的版本相比,中文版在导演手法上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其中比较重要的两点创新是玛丽·雪莱形象的加入,以及女人形生物肢体表达的增多。虽然并未涉及大的场景或结构的变动,女性形象分量的增加却切实地使中文版《弗兰肯斯坦》的讲述角度有些许不同——与英版中几乎纯粹以人形生物与弗兰肯斯坦的戏剧性冲突为情节核心不同,中文版对于身体与生命的反思使讲述的视角显得更为严肃、冷静。现代社会中的异样身体成为可被讨论与反思的主题。
小说《弗兰肯斯坦》就是一个关于异样身体的悲剧,其中的人形生物可以算是个形态学的怪物。小说的创作开始于一个幻影,一个玛丽·雪莱在梦中见到的画面:“我虽然闭着眼睛,脑海里却有一种鲜明的视觉。我望见一个懂得邪术的苍白的学生跪在自己拼合的东西面前。我看见一个狰狞的幻影展开,然后,因为某种强大的机械作用,显露出生命的迹象,僵硬地、半死不活地、不安地震动起来。”
梦中的场景对于玛丽·雪莱塑造人形生物来说是奠基性的。小说中的人形生物有着丑陋的皮肤、巨人般的身材、嘶哑的嗓音,与人类的外形大相径庭。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它在人类社会的遭遇颇为凄惨,由于其丑陋的外形被隔离在人类社会之外。唯一与他交好的人类,是失去视力的老人德拉西。在与德拉西的对话中,人形生物说道:“我是那个伫立在门外的人,我向里张望,却不敢迈步入内。”虽然他的渴求与人类别无二致,却由于外形的异样而遭受歧视。
那么这样一种对外形的歧视,存在于十九世纪初期的合理性是什么?小说作者的同时代人歌德,在植物学的写作中这样阐释了生命的构成规则:“活着的生物可以很容易被分解成不同的元素,而从这些元素被分解开始,我们就无法重组并赋予它生命。”(《植物变形记及其他植物学写作》,歌德)人形生物的形态显然违背了自然的规则,他的生命来自于一种倒置的、错位的拼接和缝合:“他那黄色的皮肤几乎覆盖不住下面的肌肉和血管。他有一头飘动的有光泽的黑发、一口贝壳般的白牙,但这华丽只是把他那湿漉漉的眼睛衬托得更可怕了。”
并且,在这一时期形态学研究中,生物可被观察的外形并不是一种次要的表象,外形作为一种十九世纪初文明中可把握的真实,它几乎被认为是生命真理的整体性表征。歌德写道:“科学家总觉得有必要去辨认有生命的形态,整体地理解它们可见的、可把握的成分,在其中看到表达内在的东西,从而达到以一种方式支配整体的愿景。科学家的这种愿望与艺术冲动和模仿本能有多接近,这里就不用再详细解释了。”(《植物变形记及其他植物学写作》,歌德)
英国国家剧院版《弗兰肯斯坦》对这一点进行了重要的改编——人形生物不再是“怪物”,而更像被科学孕育出的人类甚至超人。英版《弗兰肯斯坦》故事的讲述从人形生物的降生开始。在这里,人形生物没有被展现为试验台的产物,而是像婴儿的出生一样,从子宫般的容器中以笨拙的方式仰面钻出。在这个改编中,人形生物在十九世纪初的原罪被洗涤干净——他不再是由尸块拼接而成的形态学怪物,而是“科学母亲”的孩子。从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较大的自然观、科学观的改变,相较于十九世纪初人们对科学或解剖学的质疑以及感到的不安,当代科学实践取得了对自然进行介入与改造的合理性。科学的观念越来越和构成自然的观念融为一体,科学不再是征服自然的手段,而几乎成为解释自然的方法。
也因为这一观念上的变化,作为科学新生儿的人形生物,他的身体形态变得与人类相似。除几处皮肤的伤疤、略显笨拙的动作和粗糙的嗓音之外,他的身体不再与人类有着明显的区别。人形生物所拥有的不再是倒置的、病态的身体,而是符合人类身体构成原则的身体。身体的材料性组成被刻意忽视了,在他被从科学母亲的子宫中生出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有了原生的、自然的人类身体。
舞台剧《弗兰肯斯坦》这样一种对人形生物外形的设定,为他对爱与关怀的渴求提供了更加合理的逻辑动机。其另一个结果是,与玛丽·雪莱的原著相比,舞台剧中观众移情的对象更多的是渴望参与社会活动的人形生物,而不是屡次将社会性活动拒之门外的人类弗兰肯斯坦。这的确是一种更适合大众口味的改编,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所崇尚的自然天性和自由度极高的美学经验,被关于人伦的讨论所取代,如责任、平等、秩序、理性。
玛丽·雪莱的小说留下了一个或许有些糟糕的结尾,而在今天的世界,人形生物与弗兰肯斯坦的矛盾似乎愈发不能得到完美的解决。人形生物努力将自己驯化成文明社会中的人,而作为人类的弗兰肯斯坦却在不断逃避这样一种身份——大写的“人”不可避免地被质疑了。女人形生物与玛丽·雪莱形象的在场,使关于自由与伦理的讨论成为可被观察、可被反思的事件,也使作品的落脚点不仅限于关于人伦的言说与标记,而是按下暂停键并提出问题,这出悲剧的起因是什么?人形生物所遭受的歧视、所经历的孤独,这些不幸的来源在哪里?被科学或病毒所改造的身体如何成为文明社会中的“怪物”,这样一种异样的身体触犯了规则的哪一部分?
值得称赞的是,创作者或许敏锐地抓住了我们所经历的当下的时代精神。在疫情之下,人们更倾向于对以往的惯例、规则进行反思。新冠病毒的确展现了怪物般的强大力量,它可以让一个现代城市成熟、完整、权威的运行机制与其所遵循的理念在几天内失效。而这或许正是对过往生活进行思考的好时机。在这个意义上,中文版《弗兰肯斯坦》可被称作基于经典文本改编的主流戏剧剧场佳作,创作者兼顾艺术市场和大众口味的同时,对所生活的当下世界保持敏锐感知与悲悯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