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代号无声」③天生一对

频道:爱情电影 日期: 来源

【开栏的话】一开始,这是一个不能言说的秘密。 在共和国的记忆中,1964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数十万“大军”相继开拔,向着丛山莽林进发。由此,新世界格局之下,大国博弈的棋局在西南落子。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当“三线”建设这一名词公开见诸报端,一场隐匿了20余年的史诗,才得以被世界知晓。近一万个日升月落,无数鲜活的面庞,被岁月刻上风霜,无数年轻的躯体,落成了钢铁的脊梁,无数炽热的目光,汇聚成璀璨的梦想。 13.6亿吨煤、5600亿度电、6600万吨钢材和1.21亿吨水泥,穿越历史的烽烟,“三线”建设的精神钢火,仍在接力传承,那些出于保密需要,深嵌在历史深处的“三线”代号,成为六盘水这座城市独有的财富——青杠林林场、兴旺农场、大河农场…… 代号无声,岁月有痕。2018年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洪救灾精神等一起,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谌贻琴在六盘水调研时指出,“三线”精神与新时代贵州精神一脉相承,体现了核心意识和对党的绝对忠诚,我们要把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发扬光大。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三线”代号所承载的精神价值,都是我们面对新时期、新挑战、新机遇积楫奋进、砥砺开拓的“传家宝”。 即日起,我们深情推出《代号无声》系列报道,《青杠成林》《大河东去》……探寻蜕尽荣耀后的沉浮起落,展望阅尽千帆后的山高海阔。 五十七年,既轻如尘芥弹指可挥去;五十七年,又重如峰峦难以割舍。这正是:惊回首,吞风雷,吻日月,且将河山重整,早生华发,何须说功名无凭!(执笔/马刚 谌晗)

1970年6月18日夜,无雨,月圆。 月光静静洒在郁郁葱葱的杉树林,朦胧的月色里,深山的阵阵蛙鸣与变电主控室里的机器蜂鸣交织,恰成一曲奇妙的交响。 水城白杨坡山腰,一个沉稳的身影走进深嵌在防空洞里的变电站,手起、闸抬,一阵嗡嗡的声响划破寂静的月夜。 变电主控室内,五十多名电力工作者屏气凝神,时间仿若静止,一分钟后,急促的值班电话声让所有人心头颤动。 “301,天亮了!稳了!”当大河农场电灯点亮,喜讯顺着电话传到杉树林变电站,21岁的变电工王建斌用双眼定格下激动人心的一幕——没有佳肴美酒的庆贺,没有鲜花条幅的点缀,有的只有那一双双饱含热泪的眼睛和那浸湿的衣襟、带笑的面庞。

让我们记住这个夜晚。当这一束电光撕开暗夜,六盘水电力指挥部供电工程部(代号301信箱)的杉树林变电站正式成为大河农场、青杠林林场的供电中枢,六盘水电网迎来变电站零的突破,正式联结贵州电网,真正意义上拉开了六盘水三线建设快速推进的大幕,“301”从此成为三线人耳熟能详的代号。 在为信仰奔跑的路上,有疾风雨骤,有霜杯雪盏,惟有心怀光明的人,才能给人民以光明!为了这一刻,来自西南电力设计研究院、云南送变电工程处、六盘水电力指挥部的各支队伍自1964年10月始,餐风露宿,披荆斩棘奋战了2000余个日夜。 此前,在三线建设主战场之一的水城,水矿、水钢仅依靠列车发电站、自备小型电厂施工建设,忽高忽低的电压、拉闸限电的窘境犹如樊笼困住了前进步伐。 缺电,水矿告急!缺电,水钢告急! 解三线之围,破工业之困,1966年9月10日,六盘水电力指挥部供电工程部挂牌成立,由山东省电业管理局抽调131人对口包干支援。 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自此迎来了远道而来的拓荒者——秉持“靠山、分散、隐蔽”原则,王建斌和工友们筑起了防空洞的保护壳,把变电设备妥善安放于此。

1970年,位于杉树林变电站西北方向的汪家寨天生桥,同样是来自山东省电业管理局的三线建设者们正顶着烈日骄阳,铆足劲追赶同伴的脚步。 它的名字叫300号信箱,是六盘水电力指挥部发电工程部,也称为水城发电厂,它还有一个更为诗意的名字——天生桥牧场。 抓晴天、斗严寒、战冰雪,人抬肩扛、手扳脚刨,八年艰苦奋战,1974年9月26日,300号信箱I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这是贵州第一台现代化5万千瓦高温高压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 自此,300号信箱与301号信箱同音共鸣,每一次电网脉搏的跳动,都在为三线建设的淬火成钢添能加劲:第一个煤机厂—六盘水煤机厂,第一座钢铁厂—水城钢铁厂……九个“贵州工业第一”响彻大西南,和着三线建设激越节拍,巡看产业交相兴替的演变,“三线”电力人不曾辜负家国厚望。 如果孤独是荣誉的勋章,深扎密林深处的三线电力人足可高唱人生豪迈! 18岁的王建斌跟随父辈的脚步来到三线建设前沿,他的职业生涯从杉树林变电站起步,辗转多岗位锻炼,学徒工成长为变电骨干。1973年秋,组织一声召唤,他又一头扎进山林,参与筹建盘县沙坡变电站。 彼时,他和未婚妻段文荣刚刚开始热恋,这一走,于王建斌而言是离别,对段文荣来说却是不知归期的等待。山高路遥,一年二人见面的次数一个巴掌都数得过来。 1976年元旦,又是数月不见,段文荣拎着肉菜粮油和越冬的新衣,翻山越岭到沙坡变电站探望王建斌,挽起袖子帮王建斌换洗被子。 偶遇、奔赴、等待、重逢,把人生所有相遇的方式通通经历,那些风霜雨雪,月明风清,被两人写成了诗,一线传情,喜结连理。 这样的携手并肩,是属于小家的浪漫,也是属于300号信箱和301号信箱的兄弟情深。

那些年,两兄弟在工作上砥砺共勉——人员、设备,需要帮助随叫随到;上网电量、电量需求,每日沟通,无缝对接,渐成默契;新机组投入生产、新线路完成铺设,双方互相走访祝贺。 那些年,两兄弟在生活中相伴相携——他们曾一道组织联谊、篮球赛、排球赛,也曾在灯光璀璨的舞台联袂上演新年文艺汇演,还曾把酒共话生活琐碎、理想与未来,不少职工还互结姻亲,成了“亲上加亲”的一家人。 1991年7月3日凌晨2点40分,一场特大洪水和泥石流灾害席卷水城发电厂,18幢房屋被淹,152户职工受灾,600余人无家可归,主厂房水深4.5米,发电厂骤然瘫痪。 闻讯后,301的汉子们第一时间从其他线路切换电流,为深陷水患的300号信箱点亮了第一盏灯,还派出由技术骨干、年轻劳动力组建而成的救援队,紧急驰援。 38个昼夜的奋战,当目睹汽轮发电机再次高速运转,亲历这一场情比金坚的抗灾保电战役,300号信箱和301号信箱的职工们彼此紧握双手,目光坚定。 时代奔腾向前,2002年,国家第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正式实施。厂网分开后,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贵州电网公司成为其全资子公司,301号信箱更名为六盘水供电局。 而曾经的300号信箱在发展和变革的浪潮中悄然隐退。2006年12月28日,在保障了32年之后电力供应后,在一声“停机”命令下缓缓退出电力历史舞台。

“300号信箱设计总容量为30万千瓦,最终只建成10万千瓦,这是我们最大的遗憾!”一辈子与电力为伍,退休后,王建斌也时刻关注着电网的点滴变化,“现在在发耳、在盘南,每一个新上的机组最少都是60万千瓦时!六盘水电力装机超过1200万千瓦!看着让人兴奋!” 从煤油点灯到流光溢彩,从寥若晨星到星罗棋布,时间跃动的每一帧,光影闪烁的每一秒,都在蓄力让王建斌那代人渴望而未及的“南方最大能源基地”愿景,从蓝图照进现实—— 曾靠着八方来援开启大规模电力建设,一穷二白的贵州,而今也有了反哺的能力。 当“黔电送粤”这一世纪之交的金石之约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幕拉开的标志性工程,从2000年开始,贵州举全省之力实施西电东送,珠三角的万家灯火,倾注着贵州的“一网情深”。 这一约定,迅速打开了贵州资源开发的“宝库”,使得贵州能源产业迅猛发展,“十三五”期间,贵州省累计向周边和广东外送电量3435亿千瓦时,六盘水电力占了五分之一的份额。 灯明始见一缕尘,夜暗方显万颗星。 春来秋往,人声鼎沸的300号信箱,早已告别喧嚣,回归宁静——机力通风塔爆破拆除;生产区瓦砾遍地;托儿所、厂办小学不再传出朗朗读书声;烟火漫卷的家属楼、招待所再无饭菜香味弥散…… 2020年6月13日,同样为了一个跨越世纪的约定,300号信箱汽机分场的35名职工从天南海北重回凉都,驱车前往水城发电厂旧址。 当他们重新走到这片沉寂的土地,走过尚未被时光彻底拂去字迹的教室,仰望蔚然成林的梧桐树,打量横亘依旧的天生桥和桥下那一道奔腾不息的流水,有人叹息青春散场,历史早已结束,也有人吟唱“世界如此之新,一切还待命名”。

往事并不如烟。站在300号信箱发电站水坝上眺望,天生桥、贵昆铁路水大支线与高空飞架的赫六高速呈十字交错,荡开了来人无限遐想。 可以预见,当南来北往的运煤列车呼啸着汽笛穿行,与飞驰而过的小轿重卡在云端擦肩而过,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通衢画卷在深山再次铺展,我们不由礼赞创造时代的伟力,也顿生拥抱时代的豪情。 天生之桥,依然在热烈地守望,它铭刻的是岁月,跨越的是时代—— 天生一对,信义无双。

关键词:天生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