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有多可贵,也许光伏产业人最为了解。他们时常称自己为“追光者”,因为他们一直在追着光奔跑。正是有了这些“追光者”,成就了如今中国光伏完成从“三头在外”到“三项世界第一”的华丽蜕变,实现中国的光伏市场百分之百被国内企业掌握,在国际市场上亦独占鳌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中国宣言之下,光伏行业的技术迭代、产品迭代、装备迭代如火如荼。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宁市聚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紧紧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以光伏制造为主的清洁能源制造产业高速发展,打造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
那时,多晶硅生产技术长期被国外封锁,作为当时唯一一家自主设计的封闭式多晶硅工厂,亚洲硅业的建厂难度可想而知。但西宁选择站在亚洲硅业的背后给予鼎力支持。在亚洲硅业一期的还原厂房内,原来有多国生产型号不同的还原炉互相“比拼”。但在二期建设中,亚洲硅业顺利实现了核心设备24对棒还原炉的国产化,并采用了当时世界上处理能力最大、自主研发的热氢化炉。
拥有全国产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还原炉,亚硅将余热利用系统再升级。第二代余热利用系统,利用溴化锂机组技术,将还原炉的热水变成蒸汽供精馏塔使用。升级后,余热利用效率提高到48%,成为当时最先进的余热利用系统。就这样,在多晶硅行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亚洲硅业走过了自主创新的第一程,西宁也迈出了发展光伏制造产业的第一步。
狂风骤雨下,行业哀鸿遍野,光伏产业也随之跌至谷底。但是,凭借着不断的技术革新和对光伏产业的信心,亚洲硅业和青海、西宁一起坚持了下来。后来落户西宁的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丽豪”)的总经理张立,在第一次踏上西宁这片土地时就读懂了西宁对光伏产业的执着与坚守。他坦言:“光伏产业起起伏伏十余年,很多地区很多人支持过也放弃过。但青海不同,青海以自己长远而独到的眼光,持续信任、支持、发展光伏产业,这让我们光伏人十分感动。”
从“三头在外”、受制于人的窘迫,到牢牢占据世界光伏产业头把交椅,成为新时代的中国名片,中国光伏仅仅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10年时间对一个行业的发展而言可能跨度并不太长,但对于光伏这个新兴产业却意义非凡。
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中国宣言之下,光伏行业的技术迭代、产品迭代、装备迭代如火如荼,用于光伏电池的衬底材料硅片尺寸已经从原来的6英寸到现在的12英寸,即210硅片。同时,更高转换效率和性能的N型电池催生出大尺寸N型、薄片化的太阳能硅片。此时,一直坚持发展光伏制造产业的西宁,受到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光伏制造企业的青睐。
随后,阿特斯来了,丽豪来了,晶科来了,天合来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光伏制造企业纷纷选择西宁,石英坩埚、铝边框、支架等配套企业相继投产,西宁成功打造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形成年产多晶硅14.53万吨,单晶硅62.5GW,切片600MW、光伏电池700MW、光伏组件900MW的综合生产能力;配套形成光伏组件铝边框2.7万吨、光伏支架1.5万吨、复合材料约100GW。截至2022年底,光伏制造工业总产值达到408.9亿元,占全市比重19.5%。
在高景扎根西宁后,董事长徐志群和他的团队总结出西宁有三个“实”的营商环境——追求同样的“实业”;用“实心”争取企业投资落地;与企业共发展,保驾护航真“实在”。他说:“青海省、西宁市两级党委政府聚焦绿色发展,高瞻远瞩将光伏产业作为西宁工业发展的有力抓手,与我们已然是同样的‘追光人’。”
“早一日完成,早一日投产!”南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与时间赛跑,迅速成立专班先后赴乌鲁木齐市、兰州市,积极与国家管网集团西部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及兰州分公司沟通协调管线迁改事宜。主动与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沟通,明确工作路径,细化工作责任,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计划,完成了土地征用,管道铺设、焊接、打压、检测、连头等工作,极大缩短了管线迁改的工期。
但是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南川工业园区的努力下,三个“不可能”变成了三个“史无前例”——史无前例地使用动火联投的方式进行管线迁改;史无前例地在冬季保供期内完成管线迁改;史无前例地在30天内完成管线迁改,被业界称之为“项目典范”“丽豪速度”。
同样创造奇迹的,还有青海晶科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晶科”)——从开工到点火有效用时70天,速度创行业第一;20GW全面量产N型单晶,产品创行业第一;N型最高效热场,技术创行业第一。晶科在西宁连创三个第一,震惊了行业。青海晶科公共关系部经理林杰告诉记者,“晶科速度”离不开青海越来越好的营商环境,离不开市级领导包保制、产业链“链长制”等工作机制,还有南川工业园区“随叫随到、无事不扰”,全力为我们企业排忧解难、做好服务的“店小二”精神。
在采访中,林杰感慨:“西宁的光伏产业从最初的单一产品到如今初步形成多晶硅、单晶硅等原材料制造—切片、电池、组件中间各环节产品生产—石英坩埚、逆变器、铝边框等配套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光伏产业链条,足以证明青海、西宁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的选择是正确的、是具有前瞻性的。”
追逐光、“抓住”光、成为光,在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道路上,西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追光者”,为实现光的美好愿景全力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