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汽车上那两个“大耳朵”吧?那就是玻璃后视镜,是一辆汽车必不可少的功能。我能够让驾驶员看到后方的路况,方便他们变线、转向、停车看位......我在汽车上存在了几十年,几乎见证了汽车的发展。
大家有没有发现,新能源时代下的汽车,外观设计风格跟传统汽车比有了很大的变化,流线感更强了,一些看起来比较“碍眼”的元素也通过一些新科技“隐藏”了起来。车企把我的兄弟“门把手”消灭了之后,开始打起了我的主意。
我也明白车企也做了很多努力,在尽可能保证实用性的前提下,把我做小,降低视觉上的存在感,兼顾外观设计与实用性。尽管如此,大家还是希望我能够像手机屏幕上的那个挖孔一样,彻底消失在视野中。
我还没来得及长舒一口气,转折点又来了。2022年12月29日,国家标准号为GB 15084-2022《机动车辆 间接视野装置 性能和安装要求》正式发布,这一项标准将于2023年的7月1日正式实施,到时候现有的行业标准将会被完全取代,意味着安装了电子后视镜的车就能合法上路,而我变得岌岌可危。
新能源车企为什么要干掉所有凸出的元素呢?有一个很浅显易懂的道理,那就是风阻。门把手和后视镜都是为了让汽车符合上路规定以及实用性而存在的,参考一下特斯拉Cybertruck,它的概念形态就是没有后视镜,也做了隐藏式门把,使它看起来很整体简约,很有科技感。同时,它的风阻系数也会比带有传统门把手和后视镜的同类车型更小。
同时,少了后视镜、门把这种增加受风面积的元素,车辆行驶时的风阻,理论上就会降低,车子跑起来也可以不那么费力。新能源汽车上的每一度电都跟“黄金”一般珍贵,越低的风阻也就意味着这台车行驶的电耗更低,从而延长续航。
或许一个后视镜跟门把手降低的风阻并没有你想象的明显,但事实就是如此,对于车企而言,电车续航就跟牙缝里的肉一个道理,再少那也是肉,让车能多跑一米的事情,他们肯定会做。
我跟我的好兄弟传统门把手,最终还是没能伴随新能源汽车一同发展,不得不把它交给我的后辈——流媒体后视镜。如果能为新能源车的续航多出一份力,那么我也不算白白“牺牲”了。
至于我,不管厂商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实现一个车距提醒、加热等基础功能了。此外,由于我的物理性质,不能像镜头一样能做各种镜面曲率、形状,视野有限,车主只能通过调整镜片的角度和位置获取最佳视角。而我的后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雨水会把我以及我旁边的车窗打湿,如果遇到大暴雨天气,那么我很有可能会处于一个不可用的状态。如果是在考场上,后视镜被打湿,考生可能就会因为无法看清地面画线而挂科,那么在公路上,则随时都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下雪天、后方车辆的远光灯等恶劣因素,分分钟都会让我成为“坑队友”,只能说很惭愧。而后辈就不一样了,它可以接入汽车的计算平台,通过算法合成去消除炫光带来的影响,也能借助特殊的后视镜外壳设计,实现遮风挡雨的效果,只要不是被有意破坏,一般都可以继续用。
那万一不小心造成了交通事故,电子后视镜所记录的周围车况和使用环境,也可以成为责任认定的证据。现在有许多人对于道路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偶尔也会遇到有路怒症的车主,甚至还有恶意碰瓷的,车上没个行车记录是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