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学习刻苦,相信“爱拼才会赢”,在公交车上也要写作业,争取门门功课都满分;她勤俭持家,回家后做各种家务,扫院子、包饺子;她多才多艺,同学们一起练习乐器时,她能在其他人面前“露一手”。放在生活中,她可能就是个典型的“别人家孩子”,可望而不可即。
如果美美回家晚了10分钟,妈妈就会捧着她的脸,检查她有没有受伤,问她怎么了、有没有饿,甚至直接端出一盘包子往美美嘴里塞;美美身体有点不舒服,妈妈紧张得好像天要塌了,还跑到学校,戴上墨镜躲在树后,就为了看美美;美美的朋友没有她成绩好,妈妈不让她和这些“不三不四”的朋友玩;妈妈在美美房间地板上看到笔记本,捡起来就翻开,看到美美画的和男生相处的漫画,直接找到男生打工的店里,警告他离自己的女儿远一点……
如果你想知道爸妈有没有对自己过度保护,可以参考下面这些条目,爸妈做出的这些行为越多,就是保护越过度;如果你自己已经是家长了,可以让自己的孩子来评评,因为家长的看法和孩子的视角,往往有不同。
美美在妈妈的过度保护下,渐渐变成了另一个妈妈。随着时间推移,她顺从妈妈想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当美美画下自己和暗恋男孩的画后,她对自己说的话是:“你这个小变态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要画那些可怕的、糟糕的东西?”她甚至对着镜子扇自己巴掌,哭着说“对不起妈妈”。
研究发现,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自尊水平多数呈负相关,也就是家长越是过度保护孩子,孩子就会越觉得自己没用。适当的保护和支持,本来可以帮助孩子更有自信,但如果家长过分担心、过度干涉,就仿佛隐含了这样的意思:我不相信你能做好,所以我要替你做这些决定、为你做这些事情。所以,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多数会不得不低头,在顺从中磨灭了自尊感。
在电影中,美美对自己的压抑,让她变成了——一只小熊猫。每当她情绪激动时,她就会变身,因为她不允许自己有这样的情绪和行为出现,所以只好变成小熊猫,来承受她不愿意接纳自己的那部分。
而现实中的孩子们,虽然没法变成一只小熊猫,但他们心中也可能“分裂”出两个自己,一个是像家长那样严格要求、看起来“完美”的自己,而另一个就是被压抑的、其实也很正常的有欲望的自己,如果压太久,这部分有欲望的自己可能会最终“爆发”。
得知美美会变成小熊猫后,妈妈为了保护她,就把她关在家里,背着她议论“不能让人看到她这个样子”,这让她一度以为,小熊猫很丢人。但出乎意料的是,她的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小熊猫。所以,即便家族原本可以帮美美封印小熊猫,在这个过程中,美美还是后悔了,拒绝了封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