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万达集团债务压顶、近400亿元对赌大限即将到来之际,此次珠海万达商管冲击港股,也被认为是万达的背水一战,为此,万达开启了新一轮的“卖卖卖”。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承载着万达未来的轻资产模式,还能一片光明吗?
在此趋势下,2019年万达商业更名为大连万达商管,并从此时开始,业务重心转向商管。对此,王健林更是明确定调,地产集团“不追求销售额,为商管而存在,每年消化万达广场住宅配套,保持几百亿销售额”。这一选择也契合了行业发展态势。
事实上,相对于万科、碧桂园、华润等以住宅开发为主的地产公司,万达在商业广场运营管理方面,有着深厚的经验积累。而且行业发展重心转移,给其在三四线城市的拓展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新世纪以来,在中国购物中心的建设狂潮中,明显存在地域分层,前十年新建购物中心中有60%都集中在四个一线城市,此后开始逐渐延伸至二线城市,而近年来,随着一二线城市购物中心空置率不断走高,行业扩张也开始了下沉节奏。
凭借在低线城市的品牌力不断提升,以及轻资产模式本身具有的低资本投入、可快速复制的优势,珠海万达商管经历了一波扩张。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珠海万达商管共管理472个商业广场,其中288个来自母公司,184个由独立第三方所有,第三方占比已经接近40%。相比之下,近年来同样开始发力轻资产模式的地产公司则进展稍缓,如华润置业旗下的华润万象生活,截至2022年营业收入仅为42亿元,且在管项目仍然主要来自于母公司,占比达到86%。
与此同时,珠海万达商管的经营业绩也相当亮眼。根据招股书,珠海万达商管2022年实现营收271亿元,净利润则达到75亿元,且净资产收益率相当高,其以相当于母公司4%的净资产,贡献了母公司大连万达商管72%的利润总额。强劲的盈利能力,也让珠海万达商管成为万达的“现金奶牛”,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累计现金分红132.73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流至持股近80%的万达商管。
相比重资产模式,轻资产模式主要有两大优点。其一,不必再关注拿地、建设等环节,而是专注于商场运营,专业分工更明确之后,更能发挥特长,从而提高经营绩效;其二,传统重资产模式本身沉淀大量资金,其扩张速度必然受资金规模约束,而轻资产模式则只输出品牌和管理,大大降低了资金需求,因而可以实现快速扩张,而且一旦运营模式成型,便可快速复制,规模效应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国内商业广场供应过剩态势也逐渐明显,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2年,中国出租率低于70%的商业广场数量由7800家增加至10948家,估计到2027年将达到13182家。在供应整体过剩叠加众多龙头房企涌入的局面下,商管赛道的市场竞争或将更加激烈。
在这种竞争格局下,万达商管虽然在2023年拟开业量达51个,并重点分布在三、四、五线城市,但随着一众各具特色的新兴商业体兴起,其获取的增量可能会更加有限。
而且,在债务压顶的困顿局面下,市场上频频传出万达出售项目的消息,继2017年打包出售13个文旅项目、77家酒店的“世纪大甩卖”之后,万达今年开始似乎又要上演“卖卖卖”,相关动作包括把武汉汉街万达广场卖给SKP集团、将合伙企业逾8成股权转让给中国华融、减持万达电影股份3718.77万股及套现4.47亿元等。此外,市场上更是有传言,万达要卖掉江浙沪地区20多家购物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