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威宁自治县陕桥街道天龙村苹果园里,一个个鲜红的苹果缀满枝头,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老赵忙着在果园招呼采摘苹果的游客。
“现在都是3块钱一斤,先尝后买,不甜不要钱!”老赵对着游客不停吆喝。 “这个苹果确实好吃,我打算买100斤!”一位游客笑着回应。 今年56岁的老赵名叫赵德光,是土生土长的天龙村村民。老赵是一个有想法的人,早在多年前就参加过县里组织的果蔬培训,接着又在当地水保办经营的苹果园里担任管理员,看到果园效益不错,他便萌生了自己承包苹果树来种植的想法。
“3棵苹果树在盛果期能产800斤苹果,效益相当于种一亩传统玉米,一亩苹果的收益至少是种庄稼的10倍。”算好经济账,老赵下定决心种苹果。2000年,老赵从当地水保办承包了120亩苹果园,第一年就获得了丰收,尝到甜头的他把种苹果当成了事业,一种就是20年。 种植过程中,老赵清楚,要想发展得更长远,技术是关键。为此,他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还经常查阅苹果种植的书籍。经过摸索学习,2013年,老赵开始自己育苗,基地也扩大到了300亩。目前,他已经成功培育了4种苹果新苗,每一种都各具特色,当下正在采摘销售的早熟糖心红富士,味道清甜,深受消费者喜爱,去年一年就有接近20万元的收入。 “早熟的七八月就开始摘了,就是为了能够抢先抢占市场,中熟的九月价开始采摘,价格平稳,晚熟的价格略低,但口感不会降低。这些苹果在贵阳、重庆等地很受欢迎,完全不愁销路。”说到这些,老赵充满了自信。
对于苹果收益如此好的原因,老赵坦言,一方面是威宁的自然环境适合种植苹果,另一方面主要还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 威宁属于全国“西南冷凉高地苹果适宜区”,拥有高海拔、低纬度、光照足,昼夜温差大等发展优质苹果种植的气候优势,加上终年土壤湿润,水质优良等优越的自然环境,赋予了威宁苹果独特的品质,所产苹果色泽鲜红,含糖量高,蜡质层厚,耐储运。相同品种比北方主产区早熟15天左右,具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竞争优势。近年来,威宁把苹果作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全县苹果累计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
一人富不算富,先富带后富才更有意义。2015年,天龙村计划在全村推广苹果种植,为群众增收致富打开新渠道。为解决技术问题,天龙村党支部书记盖贵平特意上门找到老赵,希望用他动员更多村民加入。 老赵当场就答应免费为有需要的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个人的力量毕竟很小,既然村里有这个规划,那我肯定义不容辞贡献自己的力量,希望大家都挣到钱。”
说干就干,当年,天龙村向上级党委政府提交的产业发展方案获得通过,上级政府大力支持,协调资金购买苹果苗免费发放给村民种植,并帮助天龙村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解决销路。 通过“村党支部+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农户”发展模式,如今,天龙村有140户农户参与种植苹果,种植面积达4500亩。 “下一步我们将完善苹果产业链,将苹果进行深加工,增加产业附加值,让更多群众得到实惠,过上更好的日子。”盖贵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