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向涛头立。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浙江省再次积蓄改革能量,在新征程的关键节点上,在全省范围探索建设县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发出了社会治理领域“最多跑一地”改革的最强音,迈出了乘势而上的铿锵步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期间,对安吉县矛调中心建设的做法给予肯定,给了我们巨大的鼓舞和奋进的力量。连月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压茬推进改革,氛围浓厚、势头强劲。
就如城市湿地公园让人心旷神怡、烦恼全消,“顶级配置”的鄞州区矛调中心运行3个多月来,在方便群众就近就地表达诉求、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口碑效应初显。
“县级矛调中心建设外在表现是由‘多中心’集成‘一中心’,涉及空间的统一、人员力量的归并,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建设。”省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鄞州区矛调中心的建设与当地发展实际相适应,但如果全省都以此为标准,就容易陷入形式主义、搞成“形象工程”。
除宁波鄞州区这类经济总量大、外来人口多、矛盾纠纷多、信访总量大的“一类地区”,要求必须整合“七中心一平台”成建制入驻,整合纪委监委、政法委、信访、法院等十多个部门力量进驻,并建设符合相关业务规范的场所、场地和窗口外,实际管理人口数量不多、信访矛盾纠纷总量不大的“二类地区”,矛调中心只需在满足基本功能设置的基础上,有侧重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力量资源进驻。而对于山区、海岛等人口少、信访矛盾纠纷小的地区,不要求建设实体办公中心,而是鼓励通过运行机制和协同应用系统建设,推动矛盾纠纷就地化解。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行政中心后方一条200米的“平安小巷”正成为和美景宁、平安景宁的新象征。巷子两旁分布了当地矛调中心的受理接待区、联合调处区、大数据区、劳动纠纷调处区等四个区块办公楼。半年来,这条小巷内,群众诉求办结率达到96.7%,一审民商事诉前调解率位居全省第五。“分类建设尊重基层首创,符合基层实际。”景宁畲族自治县委政法委有关负责人说,“我们偏远山区,社会平顺和谐,矛盾纠纷少,化解的基础也比较好,不一定要一个统一的、大而全的实体中心来支撑。”
“这种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建设的做法,充分彰显了浙江省委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也传递了‘实干为要’的鲜明信号。”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说。
“比如,多头跑、重复跑、不知往哪跑是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就把它作为努力方向,想方设法解决它。”省委建设县级矛调中心工作专班人员说。
针对县级矛调中心调解员力量不足、队伍不稳定、调解公信力不高的突出问题,省协调小组多次召开会议,并组织一线蹲点调研,专题研究解决,提出28条意见举措。“矛盾纠纷化解,调解是重要手段。各地实践也表明,凡是调解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县级矛调中心作用就发挥得好。这也是我们研究制定加强调解工作意见的出发点。”参与起草意见的省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以此为指引,各地各成员单位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快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调解工作体系,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多元调解工作格局,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成诉、成访之前。
绍兴市柯桥区试点构建的以区矛调中心为龙头、镇级中心为支撑、村级中心为第一道防线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三级体系,推动全区90%以上矛盾纠纷在镇村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