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共324字,章法、结构、笔法十分完美,其内容更有深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在世界上一俯一仰就一辈子。“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些人性格内向在一室之内切磋商讨,有些放浪形骸喜欢到大自然中去畅游。“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每个人的趣味不同,性格的好动和好静不同,但“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当人们对事物感到高兴时,自得而自足,竟然没感到自己快老了。而时光荏苒,以前感到欢快的事顷刻之间变为历史陈迹。其后,王羲之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这在批评庄子。庄子认为“齐彭觞等生死”,在王羲之看来这是虚诞的,人总是要死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悲夫”!从前面开心雅集“可乐也”,到后面进入深刻的生死哲学,感喟“痛哉”“悲夫”!这就是王羲之《兰亭序》在形式的完满和内涵意义的完满相统一中,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原因。不妨说,王羲之为写《兰亭序》,准备了全部生命的50年。9年后他就去世了。
苏东坡23岁中进士,仕途前景光明,但44岁命运产生了逆转。王安石做宰相开始改革,苏东坡与之政见不合。改革派开始清理苏东坡写的诗词中一些不满意新政的语言,其后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最后苏东坡被流放到湖北黄州,一流放就是五年。这件作品是到黄州第三年所写。共两首诗,第二首诗尤其沉郁顿挫。他写到“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空庖煮寒菜”,美食家家里居然空空的厨房,煮的是发霉的寒菜。寒食节是每年三四月清明前青黄不接的时候。“破灶烧湿苇”,三个石头垒起来的破灶,烧的潮湿的芦苇根本点不着火,一代文豪满头是灰满脸是泪在吹灶火。“哪知是寒食”,突然想起今天是忠贞之士介子推的祭日,不能生火。“但见乌衔纸”,又饿又累又冷,看见门外乌鸦群衔着祭纸飞来飞去,想想这情景应是比杜甫的《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更加悲惨。但是,看“衔纸”写得多么轻爽、多么神骏,多么潇洒。这说明东坡内心的悲痛已经化解,他能够超越沉重的命运苦难。“君门深九重”,我再也见不到皇帝,皇帝离我越来越远。“坟墓在万里”,在眉山的祖坟已经离得很远。我上不能尽忠,下不能尽孝。最后“也拟哭途穷”,我像阮籍一样穷途而哭,而“死灰吹不起”,就像刚才那破灶一样灰都扬不起来,一切都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