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成功经验的集中体现。20多年来,面对成员国多方面巨大差异,上合组织逐步摸索出一条新型合作之路,集中体现在创造性提出并始终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中方此次系统总结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成功经验,为新形势下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和理念遵循。
7月4日,上海合作组织(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成功举行。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和地区国家期待上合组织为维护地区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此次峰会上合组织再次扩员,它如何应对挑战,实现更大发展,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成功经验的集中体现。20多年来,面对成员国多方面巨大差异,上合组织逐步摸索出一条新型合作之路,集中体现在创造性提出并始终践行“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本着“上海精神”,上合组织倡导和践行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协商一致,为地区和全球治理贡献了新理念,开创了结伴而不结盟、合作而不对抗的新型国家关系模式。
践行“上海精神”,是上合组织发展壮大的生命力所在。上合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始终践行“上海精神”。成员国保持团结协作的良好传统,新老成员国密切融合,深化政治互信,加大相互支持,致力构建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命运共同体。上合组织从创始之初的6个成员国发展到现在成为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从安全合作到安全与经济合作“双轮驱动”,再到“四个共同体”多轨并进,成为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和促进发展繁荣的重要建设性力量,充分证明“上海精神”的磅礴伟力。
弘扬“上海精神”,是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十周年。从2013年首次参加上合组织峰会开始,习近平主席始终在上合组织内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在2018年明确提出在“上海精神”指引下,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从提出中方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到提出打造团结互信的典范、安危共担的典范、互利共赢的典范、包容互鉴的典范,到倡议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再到阐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凝结着习近平主席持续探索创新的结晶,是新形势下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的“路线图”。
中方此次系统总结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成功经验——秉承守望相助、同舟共济优良传统;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传承睦邻友好精神,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霸权霸道霸凌行径。这为新形势下弘扬“上海精神”,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和理念遵循。
增进团结互信。政治互信是根本前提。上合组织实践经验证明,只要各成员国胸怀大局,担起责任使命,排除干扰,始终朝着求团结、增互信、谋发展、促合作的正确方向迈进,就能维护好、实现好各成员国安全和发展利益。
践行多边主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支持上合组织加强同观察员国、对话伙伴以及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交往。
尊重多样文明,反对集团对抗。重申坚持以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多边主义,平等、共同、不可分割、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文明多样性为基础,在联合国中心协调作用下通过各国间平等互利合作,构建更具有代表性、更加民主公正的多极世界秩序。反对通过集团化、意识形态化和对抗性思维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