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41℃,这是北京气象观测史上首次在7月出现连续两天气温超过40℃。同时,这也是今年以来,北京出现的第五个40℃以上的高温天。据北京市气象台预测,今天北京最高气温37℃左右,周末两天的最高气温也在36℃左右,都在高温线以上,市民要注意防暑降温。
7月6日,高温天气仍在继续,而且势头更猛。市气象台于7月6日一早升级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这是今年北京发布的第二个高温红色预警。截至15时,观象台最高气温为41℃。全市的气象监测站中,325个测站最高气温达40℃及以上,占比59%。21时30分,市气象台降级发布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据北京市气象台统计,自2023年6月以来,截止到7月6日,南郊观象台35℃及以上的高温日数为19天,为1951年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最多。5日和6日,南郊观象台连续两天最高气温超过40℃,这也是北京气象观测史上首次在7月连续两天的气温超40℃。据了解,北京开启标准化气象观测以来(1951年至今),南郊观象台一共只有11天出现过大于等于40℃的气温,今年不仅独占5天,还有一次“三连击”:今年6月22日至24日,南郊观象台连着三天出现40℃及以上高温。
7月6日午后到傍晚,本市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南风,阵风较大,风力达五六级。同时,天空还出现了短暂的乌云压顶。市气象台16时40分发布了雷电蓝色预警信号。然而,雷雨来得快去得也快。短短几十分钟之后,部分地区就已云开日出。气象部门监测显示,昨天午后本市的降水回波十分分散,部分地区出现了太阳雨。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娜介绍,此轮高温天气主要有三大成因:一是京津冀地区受暖气团控制,暖气团强度比较强;二是在高空西北气流控制下,有下沉增温效应,而且天空晴朗少云,没有云层遮挡,辐射增温更加有利,促进了升温;三是空气湿度小,天气干燥,有利于气温升高。
高温炙烤之下,不少网友认为实际的气温远不止40℃,有人甚至怀疑气象部门“高温低报”,果真如此吗?据了解,气象部门发布的气温,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规定,由工作人员通过百叶箱中的温度计所测量的温度。同时对百叶箱的设置环境气象部门是有明确、严格的要求的。人们手持温度计在马路路面、屋顶天台测得的温度,均不属于标准气温。有研究显示,在同一座城市,阳光强烈照射下,柏油路面1.5米高度上的温度,可能会比百叶箱里测得的温度高4℃至5℃。此外,个人的体感温度通常会受到湿度、风速、是否有阳光照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只要气温在30℃左右、相对湿度超过70%,人体就会感到闷热、不适,甚至引发中暑。人们所说的“感受的温度比气象部门报的高”,这对大部分城市居民而言,属于一种正常现象。
据了解,国网北京电力在各地区持续加大配网带电作业力度,充分运用绝缘杆法套装工具、带电作业机器人、蜘蛛车等先进工器具和科技装备,持续提高工作效率和检修质量。其中,带电作业机器人搭载了“AI技术”,能够自主扫描成像,智能完成高空作业的定位、剥线、安装、紧固等复杂动作,实现作业全过程“一键操作”,有效提高带电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此外,国网北京电力还应用3000千瓦中压发电车,功率大、技术先进,原动力采用航空发动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排放少、功率密度大等特点,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一次性为近1500户居民供电。
对于户外劳动者,韩桢提醒,在高温情况下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在户外暴露。同时,在大量出汗时不能只喝矿泉水,可饮用渗透压<200mOsm/L的钾、镁和钙盐防暑饮料,充分补充水分及盐分。“中暑和热射病都是可以避免的,广大市民也不用过分恐慌。”
高温天里,河马馆里的两只河马,几乎一整天都在水里泡着,只有进食的时候才慵懒地从水池里暂时爬出来一小会儿。河马也喜欢吃西瓜,不过,与黑猩猩不同,河马只要张开大嘴,就可以把10来斤重的大西瓜整个儿吞到嘴里,大口大口地嚼,鲜红色的汤汁顺着嘴角往下流,不少游客看了也会馋得流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