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那年,沙野在学校的讲座上,第一次了解到科技小院。在聆听小院故事时,沙野内心涌动,他形容那仿佛是“一个孩童第一次听说人类登上太空、漫步月球后,心中涌起的奇异的骄傲和召唤感”。传统的研究生生活立刻“黯然无光”,他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投入到那种“更真实、更有价值”的生活中。
“对博士生而言,留在小院确实会影响科研产出,但是硕士3年,我越来越体会到,那些东西对于人的价值,尤其是长远的发展意义不大,而且在小院,我的科研搞得也并不差,只是没有那么多罢了,也够用。”沙野笑着说,在小院,自己的格局打开了不少,“论文什么的,那些东西还是太小。我相信,只要扎扎实实、脚踏实地在农村做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一定会有更好的成果。”
“农户一块地,我一块地,最后看谁种得好、产量高。”由于品种筛选得好、种植方法标准、病虫害防控技术先进,徐俊平所负责地块的玉米长势、产量都显著优于当地农户。“当时,农户走到地里一看,就问我,小徐啊,你种的是什么品种这么好,没想到你这个小后生可以啊。”徐俊平说。
“只有做了、下去了才能发现问题,一直在小院里面待着,是发现不了真问题的。”这是小院14年来的经验总结。因此,调研成了王明阳和小院其他同学做的第一件事。把全村每户人家都走访了一遍后,王明阳心里有底了:“在洱海保护政策下,当地农民不能再种大蒜等高值经济作物,村里的不少地也被流转出去,村民的收入来源少、收入低,对洱海生态保护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
“农业是一个相对更辛苦的行当,比如别人刮风下雨都是往屋里走,但为了农田和庄稼,农民却要逆行。”一年多时间里,在与农户的共同劳作中,王明阳体会到了农民“披蓑半夜耕”的艰辛,也在一次次农户培训和田间科普活动中,意识到了服务“三农”的青春价值,更从一名只会“纸上谈兵”的研究生,变成了科技小院的“多面手”。
采访中,提起大学时选择农学专业的原因,小院学生提到的高频词是“糊里糊涂”“没有什么很明白的想法”。正如沙野所说的那样,爱农情怀不是平白无故产生的,一定是在“把汗水滴到土里”的过程中生长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