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很多看过电影的人应该还记得,《误杀》里破案的关键线索,是那句“给我查他近一年的观影记录”,相信每个豆瓣用户看到这里都会心一笑。这部收获13亿票房的电影也让观众记住了导演柯汶利。
在马来西亚长大的柯汶利,去台湾上学,又在北京工作、生活,他的普通话里已经夹杂着儿化音,“去哪里就像哪里人嘛”。在他看来这是刻在骨子里的DNA,跟不同人交流就切换不同的模式,“因为我们马来西亚有三大种族,从祖辈开始就习惯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这次专访还有视频拍摄,对机位不太满意的柯汶利直接上手调整起了相机、灯光、甚至房间布局,柯汶利笑着说“我是不是给现场改了个风水”,最后还要助理用手机拍下显示屏画面给他确认,相当严谨。
创作缘起于柯汶利在硕士班学电影的时候,看到一则社会新闻——女儿放学后没回家,但监控显示女儿已经回到了大楼里,妈妈就一家一户去问,最后发现她在一户人家床下的垃圾袋里。其实邻居们都有听到动静,可觉得可能只是家务事,没有一个人去制止、报警,也没有人告诉妈妈。
柯汶利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剧本的雏形,之后又筹备了一年,参加了一些创投,也找了一些演员聊故事。最终在2018年4月开机,主演们大多是柯汶利上学时的校友,“他们都来支持我,最主要是因为角色也挺合适的,一帮朋友一起创作,气氛很好。”
现在,听到业界和观众的反馈都不错,柯汶利还挺惊喜的,“毕竟是这么久之前拍的电影了。这种社会议题的类型片,很容易觉得它过时了,不够当下,不过我觉得《默杀》里讲述的议题,还是挺现代的。”
作为柯汶利的处女作,《默杀》的完成度相当高,视听语言和叙事节奏都在线,层层反转中还带着对人性和社会的批判。在《默杀》的豆瓣评论区,可以看到观众的各种赞美,“在保持可看性的同时还有个人表达,柯汶利用类型片的手法拍一个有现实意义的片子,新且锐。”
“一般类型片都希望发生在夜晚,但《默杀》里白天居多,像霸凌、追杀的戏份都在白天,夜晚的场景可能就一到两个。怎么在白天把氛围做到极致,做出惊悚感和悬疑感,是我和摄影师之间的挑战。”
“一开始你代入的角色,到后来会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子。你以为的好人到最后他是个坏人,你以为的凶手,最后你会同情他。每一个角色其实我都尝试着在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做翻转。”
拍《误杀》的时候,团队里的人都来自不一样的地方,演员也有泰国的、内地的、香港的、台湾的……怎么自然地跟他们相处,柯汶利的DNA优势就凸现了,作为一个新导演,他能让对他陌生的人信任他,并找到同频的创作激情,后来他才发现这对别人来说挺难的。
“我本身很喜欢听别人给建议,我觉得电影是集体创作,不是导演的一言堂。但在创作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坚持,你要怎么去适应他,在他的个性上找到一种舒适感,彼此才能达成共识,我觉得是挺重要的。”
柯汶利记得上学时老师说好电影不孤单,“我也希望《默杀》是个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