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之路上,工匠是铺路的基石。器物有形,匠心无界。在喧嚣中,他们凭着一颗安于宁静、臻于极致的匠心,心传身授,创新超越。他们技艺精湛,有用颜色判断颠覆传统工艺的贵金属精炼师,有在毫厘间打磨出完美音色的编钟调音师,也有神秘的核燃料操纵师。
在他的眼里,每一滴贵金属溶液,都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果没有一套国际领先的提纯工艺和精炼技术,铂族贵金属只能和镍矿废渣一起当作工业废料被遗弃。
镍矿石提取镍金之后的废渣中有20多种金属元素,7种铂族贵金属就伴生在里面。铂族贵金属因其特有的导电、延展等性能,被用在导弹、卫星等装备和产品的核心装置上。我们国家的贵金属储量仅占了全球储量的0.39%,所以有限的资源必须做好每一滴贵金属的回收。
我国贵金属提纯工艺起步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位于甘肃河西走廊的金川集团投产了国家从矿渣中提取贵金属的第一条生产线。99.99%,是铂族贵金属出厂的标准纯度。镍矿废渣里的铂族贵金属含量极低,提纯1克如此高纯度的贵金属,需要用60多种化学试剂,对至少5吨的镍矿废渣反复萃取,经过20多道工序、200多个关键技术点。
铂族贵金属纯度的化学检验至少需要几天,而等待结果的这段时间里,贵金属溶液极易污染变质,影响纯度。因此,为了保证贵金属的纯度,第一代贵金属人尽可能多遍提取,但每多提取一遍,就有微量的贵金属进入这个废液里面,不能完全提取回来,这里面损失的贵金属价值就在几十万元甚至达到上百万元。
1996年,技校毕业的潘从明参加工作来到了贵金属冶炼厂,出身农村的他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比金银更贵的贵金属。潘从明想弄明白,如何能从黑乎乎的镍矿废渣里提取出更多的贵金属。
潘从明的师父李文浩说,不光是我们岗位上的一些事情,别的岗位的师父,他也问个不休。师父解答不了,他就自己买来资料学习,不懂的再请教厂里的技术人员,直到掌握贵金属精炼提取过程中每一步的化学反应。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潘从明发现了每一次提纯时溶液颜色的微妙变化,每精炼一遍,它的溶液的颜色变化是非常细微的。为了减少由于化学检验滞后、贵金属由于过多遍数提纯带来的损失,潘从明试图寻找不同纯度的贵金属所对应的溶液颜色。
这并不容易。潘从明刚开始总结了各种贵金属的颜色,记不住,记不住就用小孩子的彩笔在家里做成变色卡一个一个来对照。什么颜色达到了合格的标准,慢慢琢磨、总结、观察。
潘从明的妻子姜小红说,家里的本子上到处画的都是,不行就拿到班上去画去吧,家里面实在是太难看了,我的孩子从小到大都没把屋子搞得这么乱,你一个大人把屋子给我弄得这么乱。
我们在现场观看了潘从明的弟子们的提纯过程,用化学分析的标准色进行对照,可以达到完全吻合,完全一致。而分析化验检测结果显示,它的纯度达到了99.994%。
如今,潘从明发明的颜色判断法已经替代了传统铂族贵金属精炼提纯工艺,在全国被广泛应用。以颜色判断法为基础,潘从明在杂质分离、回收等铂族贵金属精炼提纯工艺上的研究发明已经有96项。我国矿石里伴生的铂族贵金属探明储量仅占全球储量的0.39%,他们中的90%以上都是潘从明所在班组从矿渣中提取出来的,而且他们的工艺和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潘从明在业内鼎鼎有名,有不少企业出重金来挖他,可潘从明还是选择留下,“我没考虑过,因为一天的心思全都在解决难题上。一直觉得我的工作没干到位,还有许多活还没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