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一周文化讲座︱从江村到淘宝村——乡村中国与互联网_翻书党_澎湃新闻

频道:欧美电影 日期: 来源

北京︱文学在北方暨《白色流淌一片》新书分享会 北方,这个词是带有意向感的。它跟寒冷有关,跟大口喝酒大碗吃肉有关,跟温暖有关,跟人和人必须离得很近有关。在初夏提起它,话题像是裹着白腾腾的寒气袭来。提起中国北方的文坛,最常被提及的就是东北作家群,萧红、萧军这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就在漫长的流亡之路上野蛮地成长着。作家蒋峰、史航这两位地道的东北长春人,将从他们在北方触碰文学的经历讲起,带你了解那些公众的、私人的、轻巧却也沉重的北方文学记忆。

北京︱那些胆敢握笔的女人——“阁楼上的疯女人”与性别意识

人生而有性别之分,身为女人或身为男人,对我们的身体、生活、经验乃至思考方式有何不同的塑造与影响?我们又是从何时开始察觉到这两种不同?本次活动,邀请了戴锦华和孙柏副为读者讲授女性写作与女性主义的基本历史、观点与关怀,并分享他们自己的“性别意识开窍时刻”。与此同时,活动也诚挚邀请每一位前来参加活动的读者与大家分享让自己意识到性别问题的作品与经验。

北京︱孤寂百年——重寻我们心灵史上的十二星辰 容闳、梁启超、蔡元培、胡适、丁文江、傅斯年、燕树棠、陈翰笙、闻一多、张申府、瞿秋白、冯英子,这十二位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犹如历史星河中的寂寥星辰。自海通以还,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就受到“西学”的步步紧逼,但最先的反应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并未意识到价值的危机。稍后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是已经意识到价值危机的一种防御性反应。再后,便有“采西学”,直至重铸中国价值系统的努力。现代中国人的价值系统该如何重建?让我们由雷颐、刘瑜两位老师的引领,重访孤寂的百年,重寻我们心灵史上的十二星辰。

北京︱杨奎松:历史评价的尺度 第一届理想国讲堂邀请到历史学家杨奎松,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国现代史,以翔实的史料、理性而细密的分析见长,他既能对历史进行严谨细致的分析,也对现实社会有敏锐的体察。本次讲堂,将分评价历史为什么难、人类野蛮的理由、我看历史评价的标准等八讲。这次对历史理论和历史观的梳理,牵涉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对于讲者是一次难得的总结机会,对听众也是一段思考之旅的开启。 上海︱对古代中国的一些认识 古代中国,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国度。本次讲座,作别史书中的帝王将相故事,解读凝结在物质文化中的“无字真书”,寻迹古代中国繁荣盛世、伟大发明背后的文明之光与智慧创造。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源出何处?是传承?是融合?是创造与新生?

上海︱万古江河朝海流——从王朝更迭与文化变迁谈中华民族的形成 新石器时代各族群的分分合合,形成了不同的核心,演变为夏商周三个王朝。春秋战国时期,华夷观念渐渐兴起,到秦汉时代形成“天下国家”的模式。魏晋南北朝历经四百年的衰变和重整,增添很多外来基因。到隋唐时期,完成中国历史上的“大成”,却也开始了下坡路。辽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化经过锤炼和固化,逐渐失去了吸收外来成分的能力,间接造成明代空前的专制皇权。清朝作为最后一个皇朝,继承了前几个皇朝的性格,在面对欧美诸国时遭遇众多难题,也开启了近代中国寻找突破方向的艰苦历程。在今天,我们该以何种态度,对待这个我们身在其中的复杂共同体?姚大力、许纪霖两位学者,将从各自的角度,谈论历史上的朝代与文化、国家与民族,对我们认识“身心之所归属”,不无裨益。

过去,人们常常泛泛地讨论“中国文化”,那么,究竟何为“中国文化”?著名学者、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葛兆光认为,只有其他国家或民族没有(或不明显),而中国有(或者明显)的文化,才是“中国的”文化。葛教授将和上图讲座的听众一起探讨,什么是汉族中国文化的五个显著方面。这些汉族中国的文化,在晚清以来的西洋大潮冲击之下,正处在断续之间,如何面对这个巨变,是我们应当思索的问题。 上海︱孙机先生上海读者见面会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作者孙机,与读者见面,谈谈自己写作此书的故事。 上海︱古典占星学与西方文化 随着媒体和新技术的发展,西方古代的占星学再次复苏,进入了公众视野并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意识形态。这股热潮背后是一段数千年的发展史:不同文明和世代的交替间,占星学经历着各种兴衰变迁,诸如政治、宗教、哲学等西方文明的最基本方面都与之相关。要真正理解如今的占星学是什么,就需要懂得它的历史,以及影响它一路走来的各种偶然与必然的要素。本次讲座将以最简明扼要的方式来叙述这段故事。 上海︱考古学追寻早期中国 中国既是一个国家,也是一种文明和古老的文化传统,并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它到底是什么?它如何演变并被描述为现在这个样子?它和我们的生活、发展有什么关系?对此,各学科有不同的描述与解释。请听百年来中国考古学发现与研究提供的一种理解和解释。

上海︱近代上海中西文化交流与教堂建筑的变迁 作为中国近代崛起的新兴城市,上海因深受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发展出中国较为独特的一种地域文化。上海近代城市和建筑亦留下了明显的中西文化交流的痕迹。而作为西方文明基石的教堂建筑,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体系控制下的沿海商贸重镇上海的变迁历程,更是这两种不同文明相互影响最明显的例证。李天纲对话周进,将为您打开了解上海城市历史的又一独特视角。

上海︱《倾城之恋》:都市漩涡中的爱情传奇 作为张爱玲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倾城之恋》讲的是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传统故事,然而却打动了一代代读者的心。主人公穿梭于上海与香港这两座都市,从相见到相恋的过程,被张爱玲用委婉、细腻的笔调书写。她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写出了一段死生契阔的爱情传奇,主人公白流苏也在怀疑、猜忌和试探中渐渐成长,超越了对爱情和婚姻传统的理解。

上海︱移动的美术馆:7-Eleven的策展术 全年无休的7-Eleven,是近三十年迅速在台湾城市发展的民间实体通路,与都市民众的真实生活及各样供需上的融合度,越来越密切,甚至能以社区中心的身份自居,逐渐取代许多政府等上层通路系统的功能。本场讲座契合“尤纳·弗莱德曼:移动建筑”的主题,借由建筑与通路的移动,来提出观察与渗透,以平常人的生活作梳理与观察,企图点出城市的本质,本就不当脱离人的身体与生活,这样自古即存的基本现实。因为破解现代城市的圣性与包装性,是创作者不可回避的职责。建筑真正的价值,是在于它的日常与现实。

上海︱《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元话语解读: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小说艺术的魅力 《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是海明威创作生涯的第二部短篇小说集,是一部深刻揭示美国“迷惘的一代人”的生活经历、心理变化、审美意识和伦理思考,具有真实的历史可感性和厚重的“精神结构”的艺术杰作。其中收录的《白象似的群山》、《没有被斗败的人》和《杀手》等多篇短篇小说被认为是海明威最出色的作品。同时,作为“爵士时代”代表人物的菲茨杰拉德,与海明威的友谊也是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吴建国教授将通过对《没有女人的男人们》元话语的解读,带领读者一起领略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小说艺术的魅力。

关键词: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