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4年前,苏轼谪居黄州、躬耕东坡,4年多时间里,创作了以“一词两赋”为代表的740余篇文学作品,铸就他文学创作的巅峰。他的诗文里,既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又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失意,但他始终葆有一颗“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乐观之心。在黄州期间,他的足迹遍及鄂东土地,寄情山水,超然尘外,让我们一起探寻东坡足迹,看一看他走过的风景,感受黄冈这座城市的东坡遗风。
黄冈古称黄州,在长达两千余年的璀璨历史中,风流人物无数,传奇故事无边。而苏东坡在黄州的四年,更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里,他完成了从“苏轼”向“苏东坡”的自我突破,走向文学创作的巅峰。
他不会想到,天高地远的黄州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之地。11世纪,那个慷慨收留了苏东坡的黄州是一片萧索之地,连接荒凉黄州与外界的是一条古老的驿道。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黄州僻陋多雨,气象昏昏也……俸入所得,随手辄尽。”在彻骨的孤寂中,他写下《卜算子》:“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黄州虽远,但它毕竟给了苏轼一个喘息的机会,他开始一点点地自省,一点点地摆脱内心的困惑,但生活的困境却对他步步紧逼。为解生计,从未干过农活的苏轼躬耕黄州城东一废弃坡地,号“东坡居士”,从此,天地间多了一个苏东坡。黄州的四年是苏东坡人生的重要转折,从这里开始,他有了一种能力,可以应对困境而不是被困境压垮,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他吞吐江河、包容天地的胸襟中化解消散。
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苏东坡遍访名胜,纵情于山水,与友泛舟赤壁、饮酒吟诗……内心因此日趋安宁,心胸愈发旷达,连“垦辟”后身体的劳累也消失了,有的是“夜饮东坡醒复醉”“纵一苇之所如”的逍遥,是“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闲适,是“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
在黄州的这段岁月,是苏东坡文学和艺术创作的黄金期,共写出了753篇(首)诗词歌赋文札作品:写出了豪放派开宗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出了“二赋双珠可夜明”的《赤壁赋》《后赤壁赋》;写出了中国古代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诗帖》;写出了轻快恬淡的短游记《记承天寺夜游》;自号名震古今的“东坡居士”;创造了舌尖上的美味“东坡美食”等,在黄州耸立了一座光耀千秋的文化丰碑。
东坡赤壁位于黄州古城西北,因岩石赭赤且屹立如壁,古称“赤壁”。东坡赤壁占地面积四百余亩,主要建筑有九亭、三楼、三阁、三堂、一像。赤壁依山就势,建筑古朴典雅,掩映在绿树红墙间,富有诗意。这里处处是大文豪苏轼的墨宝诗词,令人不由遥想苏轼当年的雄姿英发。在毗邻赤壁的碑阁里,一方方嵌入墙体的《景苏园帖》碑刻,无声地诉说着千年前东坡的心境与思绪。它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作品最多的苏东坡手书石刻,规模居全国个人书法碑林之冠。
黄州是苏轼人生地图中重要的一站,在东坡的美食地图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在物质条件极为贫乏的黄州,苏东坡开始钻研起了美食,并创造了“东坡肉”这一时至今日都出现在寻常百姓餐桌上的美食。来到黄冈,东坡肉肥而不腻,值得一试,此外还有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肘子等美食,是文化之旅,也算得上是美食之旅。
黄冈是苏轼浴火重生之地,是他从苏轼嬗变为苏东坡实现华丽转身的地方。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里写道:“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东坡文化是黄冈最厚重的底蕴、最响亮的名片。
今天,黄州实现从“文以城兴”到“城以文兴”的历史性嬗变,让市民闹市之中乐自然。无论是驻足在东坡赤壁的赤壁矶下,还是安国禅寺的茂林修竹间,或是遗爱湖公园的各个景点,我们都能寻见苏东坡的身影。沿着苏东坡的足迹,吟诵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旷达,感受大洲竹影的清幽静雅,就如同徜徉在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