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传媒川军的尖峰时刻

频道:喜剧电影 日期: 来源

“文人办报”是中国近代办报史的优良传统,它议政而不参政,重视经营管理但不唯利是图,讲究以文章报国。

在我国近代报业史上,王韬之于《循环日报》,张际銮之于《大公报》,徐铸成之于《文汇报》……这些报人创造的奇迹,后人难以匹极。他们针砭时事,大胆议政,试图用报纸敲碎国民的愚昧麻木,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近代中国。

从“文人办报”到后来的“政治家办报”,可以说我国报业发展与政治时局联系密切。报纸成为党派发表政见、宣传政策的有力工具,也是巩固思想的重要阵地。

但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兴起开始冲击党报的发展,百姓生活好了,对信息的需求量增大,党报的阅读率跌落,步履维艰。由此,各机关报旗下分别衍生出子报——都市报,将此作为挽救岌岌可危的阅读量的方法。

为了争夺用户,获得营收,席文举首先把《华西都市报》定位为“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即百姓能从这份报纸上获得有用的信息,例如明白最近社会上发生了什么大事儿,报纸只有让市民喜欢,传播率广,发行量高,才能吸引广告主。

席文举是位市场敏感度十分强的办报人,他总结并借鉴了当时晚报的优势,主动将报道的内容概括为“生活”。他还根据新型晚报的特点,提出要努力去解决市民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其特别版面注重与热点时事相结合。

1994年底,还在试刊期间的《华西都市报》做了一件让新闻界惊诧的事儿。

当时上海一无业游民在成都举办以“94上海轻纺产品博览会”为掩护,倾销大量伪冒产品,被《华西都市报》揭穿后,主办方便连夜逃走。

席文举立即联系上海媒体《文汇报》,联手追踪此事发展,上海电视台、报纸也纷纷群起围剿,最终让这位骗子主办方原形毕露。这一事件创造了中国新闻界跨地域联手追踪的范例,初出茅庐的《华西都市报》在此次策划中得以崭露头角,引起新闻界的注意。

1996年11月,其报道《冷静看东方红爱心热——捐助“东方红”三姐妹的前前后后》批露了“躺在爱心上吃爱心”的现象。

报道发表后,立刻在社会各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全国各省市区共有300多家媒体均转载此报道,同时各大省市区电视台纷纷响应,其中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携手《华西都市报》,播出了一期节目《善款要用善心待》,开始反思爱心热现象。

在《铁警有颗慈父心 26年送138位孩子回家》一文中,报纸介绍了一位从警26年,送138位走失儿童回家的中国好人,报道了这位警察父亲的好人好事,盛赞了他慈父一般的爱心和朴实谦虚的精神。

《“筑巢结婚”梦难圆 工程师为“赚快钱”竟抢劫》则讲述了一个工程师为了满足女友提出有车有房才结婚的要求,无计可施之时不得不走上抢劫这条不归路......最终天眼之下落网的故事。

不难看出,《华西都市报》的特稿版面紧贴四川百姓,其选取的报道人物多为平民,多采用通俗化的文学表达,将新闻性与故事性相结合,善用网络流行语,打破了一板一眼的传统报道方式,深受市民认可。

除此之外,作为中国首份都市报的领袖者,席文举还发明了“敲门发行学”,通过主动敲门扩大订户数量。他还研究当时受欢迎、阅读量高的版面,将这些版面整合,放进自己的报纸中,讨读者喜欢。

《华西都市报》模式的成功,掀起了成都都市报的办报风潮。

何华章首先通过“借壳上市”,成立博瑞投资集团,拉开了中国传媒正式进入资本市场的序幕。其通过投资、参股、控股等资本经营手段,将博瑞发展为一个依托传播业, 涉足广告、印刷、出版、发行、电器制造和实业投资等多领域的传媒集团,让企业财产法人化。

除却《成都商报》,《商务早报》、《蜀报》、《四川青年报》、《天府早报》、《成都晚报》五大报纸也随即异军突起,它们大多参照《华西都市报》的办报模式,照葫芦画瓢。一夜之间,成都的都市报数量如雨后春笋,急速上升。

但四川地处内陆,新闻资源、广告资源十分有限,七家市场化的综合性报纸因此而展开的激烈竞争,势必引发一场“泡沫”战。

1998至1999年,成都报业趋同化逐渐显现,七报一面的现象时有发生。通过压低报价提高自家报纸销售量,为吸引客户,抢夺广告市场份额,不少报纸还极限压低广告费,报业的恶性竞争屡见不鲜。

1998年3月,面对本地都市报报业的“穷追猛打”,席文举再次改革,提出了“迈向主流化”的办报方针。具体怎么做?

当时都市报主打的版面是社会新闻,财经报道、时政报道较为稀缺,席文举开始强化时政报道的力度,加大财经新闻的版面投入,压缩社会新闻的版面空间。

《华西都市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软新闻主打向软硬兼备过渡,杜绝商业化炒作对报道的影响,多做建设性报道,坚决淘汰一批完成历史使命的版面,把更多的空间挪腾出来关注热点。

2000年5月,《华西都市报》又开始以自身的舆论力量整合社会资源,为社会发展助推一把力。这其中比较成功的有"碧峰峡模式"、"打造川菜王国"等对地方经济发展出谋划策的建设性报道。

跟《华西都市报》的主编席文举不同,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何华章,回到四川干的是出版社里文史书籍的编辑,长期厚积而薄发,直到1991年跳槽到成都市科协受命创办《成都商报》,才全方位释放自己的能量。

何华章的立场是完全的市场经济型,心态是市井化的。十分唯物主义的何华章在“一个东西”如何被市场接受并进入良性循环的十年探索中,不参加业内评选活动,不到大学新闻学院挂“客座”,而是十分“内敛”地着手报纸的一系列体制创新。

时过境迁,斗转星移,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胜者为王的淘汰制,挤去“泡沫”繁华后,规范竞争秩序、调整结构、进行报业资本的优化组合,势在必然。

无论是从世界报纸的发展趋势看,还是从报纸发展的自身规律看,并不是报纸越多越好,而是要真正“做大”。

海水退潮便知谁在裸泳,不论是“战国七雄”的你争我夺,还是“两军对垒”的势均力敌,川军报业从混乱走向有序,在探索中总结规律,不管怎么说,这对我国西南报业的发展是一个推动。

千禧年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国内报业的“一稿多发”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信息需求,在网络新媒体公司的挤压下,传统报纸的市场份额逐渐萎缩。电视频道也逐渐倍受冷落。

2014年左右,华西传媒集团以华西都市报为核心、集纸质媒体、网络媒体、视听媒体、社区户外媒体、城市公众服务平台为一体,促进传播平台的融合,构建传播新格局。

比如2014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世界杯,共计64场比赛、744个小时,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微信、魔码、客户端,华西都市网5大新媒体平台联手为读者全天24小时不间断推送滚动直播世界杯,为读者带来更前沿的新鲜新闻,精彩的视频和有趣的互动分享。报纸的报道则在世界杯专题报道中充当内容发源地的角色。

不同类型的媒介以报纸为核心发源地呈射线状投射,不但使新闻内容得到高效传播,而且也提高品牌影响力,扩大品牌效应。

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在网络社交媒体、自媒体以及网络新媒体生态的冲击下,网络宽带技术不断的升级更新,受众对传播效率和传播质量也随着提高需求。

近两年,政务媒体纷纷入驻抖音成了推进融媒体建设的重要方向。但由于大多数政务媒体入驻的时间短,内容又太过严肃,跟用户之间的交流始终无法打通。然而在短视频领域,同样具有地方官媒背景的抖音账号《四川观察》却火出了圈。

及时更新、注重用户反馈,甚至在内容制作上,《四川观察》也很注重和用户共创内容。通民情、懂民义,虽然《四川观察》并不完美,甚至存在些许缺陷,但在如何同用户联系沟通方面,还是值得其他媒体学习借鉴。

关键词:尖峰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