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欲晋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算是位极人臣的待遇)。
颍川派代表人物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这段话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意思是让曹操爱惜羽毛,不能称王。正是因为这件事,作为曹操身边的首席谋士,荀彧被调离中枢,不久后去世。
关于荀彧的死,《魏氏春秋》是这么写的:曹操假意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盒,见内里空无一物。荀彧智多近妖,他明白曹操这是敲打自己。
空的食盒代表曹操不养闲人,荀彧此前曾顶撞过他,算是白吃饭。于是,荀彧选择自尽而亡。
那么问题就来了,荀彧曾给曹操出过不少奇谋,帮助曹魏集团打赢数场战争。作为曹操铁杆支持者的荀彧,为何又会如此激烈地反对他称王?
荀彧的爷爷荀淑担任汉郎陵令,在顺帝和桓帝时就已扬名天下。其叔父八人号称“八龙”,叔父荀爽更是位列三公。荀彧的亲哥荀谌投奔袁绍,颇受信任。
荀彧本人才具见识卓著,被南阳何颙评为“王佐之才”。后迎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正式踏入东汉权力中心。
荀彧此人不拘小节,他同时与势如水火的士人集团和宦官集团交好,这就说明荀彧善于察言观色,有着极强的亲和力。
无奈,初出茅庐的荀彧人微言轻,根本无人听他建议。后荀彧弃官不做,投奔袁绍。
借用易中天老师的说法:这属于会给自己选老板。
荀彧与曹操相见恨晚,一方有志匡扶汉室,另一方则想重振朝纲,荀彧便死心塌地跟了曹操。
官渡之战前,曹操还没下定决心是否与袁绍死磕到底。荀彧看出了他的顾虑,从四个方面,对比了曹袁二人的优劣。荀彧的计划是先派大军出宛城和叶城,然后派轻骑兵突击,攻其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