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的基础需要共识的形成。但自2020年下半年至今,锂价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周期。从4万元/吨价格到60万元/吨,再从60万元/吨到15万元/吨,现在从15万元/吨到30万元/吨……剧烈波动的价格引来人潮鼎沸,但也引发了观点的分歧。
情绪变化事出有因,以锂为主的材料链条在今年处于“火”到“冰”的切换。这一周有更多关于动力电池是否产能过剩的声音。长安汽车(000625.SZ,股价12.21元,市值1211.45亿元)董事长朱华荣公开表示,预计到2025年,中国需要的动力电池产能为1000GWh~1200GWh,目前行业产能规划已经达到4800GWh。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邱现东算了一笔账。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至今,50多家企业对外公布产能规划超过2500GWh。“如果这些电池产能真正实现,应该说也有产能过剩的风险。按照3000GWh的电池产能推算,我们的装车量应该达到4000万辆。”
天赐材料(002709.SZ,股价39.15元,市值754.29亿元)董事长徐金富讲孔乙己的“窃书不算偷”:“我小时候很穷,饿肚子到地里去偷一个红薯,可以参照鲁迅孔乙己讲的‘窃书不算(偷)’,这也罢了……有一些上市公司已经长得很大,甚至有一些市值比我还大,也做‘偷鸡摸狗’的事……阿Q说赵大人摸得我为什么摸不得,做老板去偷别人的东西,你就是赵大人。你偷久了,手下人觉得老板可以偷,将来我出去也可以偷别人的,也可以偷自己家的,那有什么意思呢?”
“因为在正常的情况下,从盐湖到锂辉石,成本都是在3万块钱/吨到8万块钱/吨左右。卖到了60万元/吨,全世界的资本都会进入这个市场,进行锂盐供应。最终结果达到平衡,然后供过于求,发生价格战,最终可能再回到5万块钱。但我认为这种水平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锂盐不能赚钱,碳酸锂企业要开始亏钱。”王瑀提出锂价应10万元/吨的依据是去年公司产品大部分锂盐来自贫矿,成本在10万元~25万元/吨。一旦进入理性阶段,10万块钱应该是一个合理区间。
“锂在地球的储量足够丰富,矿业做矿的事,我们做电池的事,没有必要去掺和。”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对锂价的波动有一种感受——价格和价值还不见得是一件事。锂价的大起大落是对行业有害,宁德时代希望它不要大起大落,于是布局了上游锂矿。如果价格是王瑀认定的合理范围,宁德时代就会以采购为主。如果出现大的波动,就加大自主供给量,掌握主动。
“长远来看,全球的所有锂资源,我们认为并不短缺。”赣锋锂业(002460.SZ,股价63.21元,市值1275.04亿元)总裁王晓申重申了锂资源不缺的前提——每年新勘探的资源量与储量足够满足行业长远发展。基于此种前提的价格暴涨原因是上游资源项目的开发周期和下游的扩张的周期不匹配。这种不匹配在于国内的锂电池的建设周期大概最快是9个月,但上游项目平均下来是5~8年。所以当下游快速增长的时候,上游很难在短期内做出快速的反应,然后造成价格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