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以“古籍修复工作者”的身份,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通过推理“修复古籍”,让沉浸式互动体验“古籍文化”充满趣味,了解了古籍背后的历史,学习了古籍的修复知识。让“专业的古籍保护”成为“公众的积极参与”。如此“古籍保护”让“古籍”不再“孤寂”。
6月10日,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约而至。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高度重视,目的是提高全社会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浸式互动解谜游戏“故纸修复师·碎丹青”正切合了这种精神倡导,让文化遗存的“古籍保护”“古籍修复”“古籍利用”“古籍探索”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创造了浩瀚辉煌的古籍文献,但时间的流逝让大量古籍遭受不同程度损毁。近年来,我国加大古籍保护力度,但古籍保护仍存在修复赶不上老化速度的难题,大量古籍亟待抢救。根据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的介绍,目前我国还有1000多万册古籍还没有得到有效保护。虽然古籍专业修复人员从2007年的不足百人,发展到目前的1000余人,但面对大量需要修复的珍贵古籍,仍觉如同“蚂蚁搬山”。
2023年5月16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字节跳动公益三方联合主办的“同心护珍宝 聚力续华章——‘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成果展”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文会堂举行。历时近2年,字节跳动古籍保护专项基金资助的104册件古籍已全部修复完成。这次遴选了其中的39件古籍展出,包括《永乐大典》“湖”字册、《瀛環志略》《楚辞》以及系列金石拓片、黄河舆图、样式雷图档等。除了资助古籍修复,字节跳动公益行动,还积极支持古籍修复的人才培养,先后依托云南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培训107位古籍修复师。这就是“保护古籍”事业借助“社会力量”而收获的累累硕果之一。
社会资金公益资助“古籍修复”是需要做的事情,而借助社会力量,让人们关注“古籍保护”“古籍修复”“古籍利用”“古籍探索”,让文化遗存的古籍残卷以新的面目走进百姓生活,也是文化传承的要义之一。数字化技术正让古籍得以“解封”,让古籍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例如,字节跳动通过与国家图书馆在古籍修复与保护以及数字化等领域展开合作,将传统技术与现代科技有效结合,让《永乐大典》等书籍得以“复活”。古籍,浓缩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然而,随着岁月流逝,部分古籍存放在图书馆里慢慢老去,广大读者摸不到,看不着,读不懂。这就需要我们让这些古籍得到很好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使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古籍“活”起来。让古籍“活化利用”,才能不让“古籍黄卷”在历史的档案馆里沉睡。如今,借助现代载体推出的“全民晒书”“寻找古籍守护人”等网络线上活动,激发了人们“热爱古籍”“探寻古籍”的热情。此外,字节跳动公益还与北京大学携手推出了“识典古籍”数字化平台,依托文字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智能技术,助力中华典籍数字化整理,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目前,识典古籍平台已上线1200余部古籍。
古籍的修复保护和传承,需要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交融点”“碰撞点”,让“文化之魂”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态融入“生活空间”,只有产生了精神共鸣,才能让古籍文献真正得以传承利用。
毫无疑问的是,在参与“古籍修复”“古籍利用”“古籍推广”“古籍活化”的过程中,字节跳动们的积极参与有着良好价值导向,体现了古籍保护、非遗传承的时代价值。保护文化遗产,让“古籍”不再“孤寂”,需要更多“共同保护”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