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拥抱科学与新技术,但科幻电影的核心仍然是情感|上影节

频道:喜剧电影 日期: 来源

视效艺术家彼特·贝布过去多年与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密切合作,担任其执导的《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的视效总监。此次,由他担任视效总监的《巨齿鲨2》在上影节期间举办发布会,在科幻电影周论坛上,彼特与中国创作者分享了他在科幻大片制作中的经验。在他看来,科幻电影正处于很好的时代当中,最新的技术比如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动态捕捉等都能够让电影人用更少的时间尽情地发挥创造力,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王红卫担任《流浪地球》系列、《宇宙探索编辑部》等多部电影的监制,也一直关注年轻电影人的创作动态。在他看来,即便没有技术策动、科技赋能,电影创作者还是要学会审视时代变化带来的影响,“现在年轻观众的成长环境和我们这一代人大不相同了,他们是不是还能接受我们的想法?这是非常严峻、紧迫的问题。整个世界电影的发展多少昭示一点,电影要更新换代,这也是留给年轻电影人更多机会。”

不过,郭帆也观察到,今天的科幻电影创作者当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相比人和情感,他们更关注科技属性中的高概念。“我们不要忘掉科幻电影的本质是电影,而电影的核心是情感。如果我们的高概念、高技术和情感没有关系的话,它就变成了科普,如何把这些东西结合在一起非常重要。”

郭帆坦言,在创作《流浪地球》的过程中,团队也走过不少弯路,最开始也将大量精力放在高概念上,“但最终你会发现,走进影院,令你感动的还是情感的连接”。董润年也认为,“人”始终是创作核心,任何一个文艺作品都是在探讨人类情感,“科幻电影是把人类情感置于极端的情境之下,让我们有超越日常经验的情感体验,在这个层面上,人的意义显得更加重要。”

比如,《星际穿越》中,有一个高维世界和可以对话的书架,这些是高概念,但它联结的是主人公库珀和女儿的情感,年轻的父亲看见老去的女儿,极致的情感令人动容。在《流浪地球2》的结尾,主角图恒宇通过数字技术进入虚拟世界,和女儿再次相见。“我们需要把技术、想象和情感紧紧地绑在一起。”郭帆说,如果一个年轻创作者想讲关于黑洞的故事,那就要首先思考它和我们所处的社会、生活是否有关联,能否找到人的逻辑和情感支撑。

今天,人们已经习惯高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他们会自然地站在科学逻辑的角度进行幻想,体验当下、考虑未来。这要求现在的创作要有更严谨的科学逻辑。在论坛上,多位嘉宾达成共识:科幻电影是科学和电影融合的产物,科幻电影有必要建立科学顾问团队,培养一批具有科幻素养的电影人。此前,《流浪地球2》为了保证准确性,聘请了20多位科学顾问。

副研究员崔原豪曾担任《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他表示,科幻电影的科学逻辑很重要,它的创作一定要建立在现有的科学基础上,比如《流浪地球》的创作逻辑就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推演。所以,能否准确呈现科技,也成为科幻电影能否站得住脚的重要因素。科学顾问团队在专业领域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剧组的标配,越来越受到重视。

张吃鱼分享《独行月球》的创作经验时谈到,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就与艺术和科学的平衡有关。“就这部作品来说,最难的是它不可量化。因为喜剧本身的假定性或者月球故事的假定性非常强,而中国观众对科幻电影中的科学依据、科学理论基础要求非常高。所以影片中有很多桥段,都是在追求喜感和遵循科学原理之间做出取舍。”《独行月球》拍摄过程中,科学顾问团队发现剧情里的“地月单向沟通”设定不合理,主创果断推翻原剧情,通过基于科学基础的重新计算,为剧情提供合理化解释。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原主任吴季从当前太空科技的研究和发展方向,为科幻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些思路。在不远的将来,太空旅游、太空移民、星际航行、探索行星与智慧生命,这些遥不可及的人类梦想都可能会变成现实。在火星移民的主题里,可以关注怎么在那里建立一个新的社会,关于地外文明的接触,对于人类文明的未来还可以有许多想象。在吴季看来,所有科幻作品都应该大开脑洞,只要不违反基本科学原理,这些“脑洞”甚至会带来新的技术突破,推动未来科技的发展。

关键词:独行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