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工作日的中午,车上乘客数量不算太多,基本都能找到空座。车上有不少老年乘客,从江宁上车,结伴坐公交去马鞍山,有着中国浴城之称的马鞍山,有着许多环境舒适,价格公道的洗浴中心,因为离得近,是很多南京人泡澡休憩的首选。“特别是冬天,我隔个两天就会在下午坐公交来洗个热水澡,然后晚上再坐公交回家。”家住在江宁的65岁乘客刘先生听说线路要开进马鞍山境内了,特地前来乘坐踩个点。
记者还碰到了一位“05后”的公交迷孙烨,他专程起大早,背着相机,在河定桥南乘坐6点02分第一班867路由江宁区出发,记录下跨省公交的增加给市民出行带来的变化。到达底站时,大约有十来名乘客都在此下车,他们基本都会继续换乘马鞍山公交125路。
23岁的陶俊龙家住在岱山西路,现在是江北新区研创园附近一家创业公司的职员。他的父母都是来自安徽,很早就到南京工作。以前工作忙的时候,就是陶俊龙的爷爷来负责接送他上下学。
过去,陶俊龙直接从家门口的岱山西路站乘坐62路,然后到建宁一村站换乘707路,然后到界牌站下车,向前走一小段路,换乘马鞍山的125路到曙光路。“因为江宁公交的界牌场站很小,已经无法容纳马鞍山的公交车了,所以乘客需要走上几步路换乘。”陶俊龙说,宁芜大道单向只有两股车道,大型货车较多,还会堵车,如果有许多乘客在路边换乘公交车的话还是存在一定危险的。现在,宁马慈湖公交枢纽启用后,占地面积7800平方米,设置45个公交车位、10个充电桩,其中4个与社会车辆错时“共享”充电。宁马两地的公交车可以同时入驻一个场站,乘客也可以在同一个站台乘坐两地公交,“无缝”换乘,候车的环境也更加安全。
江苏瑞斯达安全防护用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环保型防护手套生产。经园区介绍,于2020年与上海二工大合作,并设立研究生校外实训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去年双方合作实施“石墨烯气凝胶相变材料复合恒温蓄热防化手套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并被认定“产品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负责人裘耀明兴奋地说:“搭平台、引人才、促发展,园区思路超前、举措实在,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
2018年初,占地45亩的祝桥金属新厂区启用,总投资1.44亿元,主要生产汽车零部件所用的精冲带钢,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市场及澳大利亚、韩国、法国等地。“从上海公司陆续把设备搬到启东高新区,生产线调试后开始工作,中间几乎无缝衔接,能做到这一点,足见园区在‘接轨上海’这项工作上的决心和魄力。”
160家上海企业的入驻,折射了启东高新区融入上海稳健的步伐。启东高新区(近海镇)党工委书记施灵马介绍,近5年,园区累计招引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6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3个,约九成项目来自上海。在他看来,未来填满启东高新区的,将是上海张江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上海中高端产业和企业的转移,包括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科技信息产业等。
早自2021年2月19日起,长三角人才流动就得到进一步松绑。来自苏、浙、沪、皖(合肥)的户籍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跨省迁移户口时,只需在迁入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即可,不用在迁出地和迁入地间来回奔波。这项新政推行还不到一周,作为人才引进进入安徽医科大学的徐马飞,就将上海户口迁来合肥,成为一名“新合肥人”——他也成为享受长三角地区跨省户口网上迁移便民措施的“第一人”。
两年多来,徐马飞教授的工作和生活都开展得有声有色——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面上课题项目,买了房,孩子也在本地就读,一家人都觉得“挺适应的”。其实在来到合肥之前,徐马飞在美国贝勒医学院做了七年的博士后。决定回国之后,他面临了很多选择,安医大这边提供的科研条件和配套都蛮好的,就定下来了。
事业是感召力,环境是吸引力。“在安医大,我有独立的实验室,有足够的启动经费、招生名额去搭建科研团队,让自己的想法转化落地。”徐马飞告诉记者,自己在出国前曾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当时就已经在上海落户。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回国选择时其它地方也能够满足个人待遇,但他却更看重发展的空间,据他了解该校生科院就陆续引入了十余位海外人才,重视、吸引人才的趋势一直在推进,而近年来合肥这座城市上升的势头也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