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闹市到深山,从大熊猫的圈养之地到大熊猫的野化放归之地,气场一下子变了——青翠的山林间有乳白的云雾缭绕,大熊猫藏身在若隐若现的神秘之境里。
真实的丛林世界充满隐秘和凶险,让他们吃尽了苦头。而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自己“隐身”呵护的大熊猫彻底放归山林,那是真正属于它们的世界。
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的地点选在核桃坪基地。这里高山环绕,十分接近大熊猫的原始生存环境。放归之路看似只有短短数百米,但让大熊猫从笼舍到大山,却异常艰难。
2006年4月,5岁的“祥祥” 成为首只被放归野外的圈养大熊猫,在科研人员满含牵挂的目送下,它的身影消失在大山中。
8个月后,“祥祥”的定位信号突然消失。熊猫中心的“熊猫人”紧急进山寻找,在一片雪地里发现了不幸离世的“祥祥”。
经研判,“祥祥”可能与野生大熊猫发生争夺领地的打斗,从高处重重摔落致死。野外大熊猫生存、竞争的残酷,深深地扎进“熊猫人”的心里,参与者们一直在对“祥祥”的案例进行反思和复盘……
吴代福与团队从“祥祥”的案例经验中提出另一种方式:在大熊猫幼崽诞生后,人类就要隐身,转而由母兽带崽。“要让幼崽从出生开始就接受野化培训,摆脱对人类的依赖,保留野性。”
他们穿的是定制的“伪装服”,也就是“熊猫服”,上面还需喷洒一些大熊猫的尿液和粪便,以掩盖人类的气息。
吴代福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细数着他们更新换代的熊猫服。他承认,现在的熊猫服的确不怎么好看,但如果太追求像熊猫,头套通常就会比较厚重,也比较大,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活动。
“对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的管理方法,希望取得的效果和圈养是完全不同的。圈养的熊猫看见人,听到人的声音就马上来了。而野化的理念是,要让熊猫一感知到人,就害怕和远离。只有这样,它们以后才能顺利地回归丛林中去。”吴代福说。
事实证明,母兽带崽是有效的。过去,饲养员很难教会大熊猫宝宝爬树,一不小心还要被咬上一口。可大熊猫妈妈来了后,用嘴把宝宝往树上一顶,轻松就能教它蹿上树枝。
在母亲“草草”的培训下,两年后,“淘淘”又作为“全村的希望”出发了。它被植入身份识别芯片,携带GPS颈圈等装备,奔向野外独自求生。
2012年10月,深秋,山林披上了萧瑟的黄色,人们的心情也沉甸甸的。放归笼的门开了,两岁的“淘淘”有些紧张,头也不回地奔向森林。它不知道,迈出这一步后,从此要独自面对一片真正的自然丛林。
“我还是很幸运的,每年都看到进步,每件事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说罢,他微笑着看向了远山之间。那里,有大熊猫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