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医务人员抗疫巾帼英雄”榜上有名!毛永辉却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医生没有第二个选择,挺身而出是我们的本能和职责!”电话采访异常艰难,做了好几次一次次中断,本来约好了时间,她接连抢救几个病危,累趴了,没力气接受采访;有时采着采着,她有紧急任务……隔空连线,仿佛她争分夺秒抢救病患的场景历历在目。
她身高1.6米,体重刚过90斤,可她硬是和团队一起在重症病房顶着天。
肾内科医生往往会提醒患者不要憋尿,但她在每次上班前三四个小时就不敢喝水了。
她的微信昵称叫“毛毛虫”,压力大了也会看《猫和老鼠》,她却被同事们称为重症病房里的“拼命三郎”。
“毛主任,毛主任,43床呼吸心跳骤停!”2020年3月3日下午1点半左右,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座11层(东区)重症病房,随着护士的紧促呼喊,毛永辉和其他三位当班医生一起急速冲进病房。
“立即进行心肺复苏!肾上腺素1mg!阿托品0.5mg!继续胸外按压!最大速度补液!”生死时速,刻不容缓,在毛永辉的指挥下,穿着密闭的防护服、戴着厚厚的N95加医用外科口罩、满是水雾的护目镜,又一场分秒必争的抢救大战开始了。
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面具有缺氧的感觉,但一上火线就忙忘了
患者47岁,新冠核酸阳性,病情拖延不愈,采取了各种支持治疗措施始终不见好转,而且还在加重。前一日,专家们会诊后给他用上了无创呼吸机,但情况依然不好,这一天,根据专家联合远程会诊意见,毛永辉决定立即给患者进行有创呼吸机治疗,可就在麻醉科刚插好管,还没来得及连接呼吸机时,意外就发生了。
经过艰难的3轮复苏,患者终于恢复心跳。“立即建立大静脉通道!”毛永辉立刻下达指令。当时,股静脉穿刺置管要用穿刺包,但已用光,再借穿刺包又得要半小时,“我们就临时用导尿包代替,在视野和动作都受限制的情况下,一次成功,为药物进入患者体内建立起救命通道!”
抢救指令还在不停发出,护士们迅速执行着一条条医嘱,血管活性药物泵连续上了三个,“呼吸机模式用压力支持PSV”……然而情况依然不妙,晚上6点半,又一轮专家远程会诊决定使用有“魔肺”之称的ECMO进行人工心肺治疗,并联合CRRT。
ECMO是目前生命支持的最高手段,保护患者生命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它操作难度大、风险高,其顺利实施和运转将涉及ICU、内科、外科、影像、超声等多个学科和专业的协同作战。“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战斗,在我们常务副院长奚桓全程指挥下,我们将近20位医护人员齐心奋斗,默契配合,直到凌晨5点,历时近16小时,首战告捷!”
毛永辉坦言,离开污染区没多远,她就独自在走廊里哭了——压力实在是太大了,可能平均每1秒里你会有100种心情。“患者的病情变化快,你根本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你必须镇静、准确又迅速地判断加执行,抢救时间都是以秒计算!”
黎明到达驻地宾馆房间,55岁的毛永辉一连看了半小时的动画片《猫和老鼠》——这是她独特的化解压力的放松方式。平时每当疲惫不堪,但又辗转难眠时,她都会看上十几分钟,以舒缓紧绷的神经。
乘坐14小时飞机抵美与儿子团圆仅仅24小时就回国 接到院里待命通知的大年三十,毛永辉刚刚坐了14个小时的飞机与丈夫抵达大洋彼岸——今年儿子刚博士毕业,一家三口多年来难得一起过个春节。不料,这场团圆仅仅24小时。只吃了三顿饭的功夫,儿子忙着买口罩还没买到,大年初一,毛永辉又与丈夫乘了14个小时飞机返京。“空姐都认出我来了,刚巧是同一班机组乘员。”
更早之前,1月20日,毛永辉就已开始制定血液净化中心患者及医护防护流程,加强体温监测管控工作。“血液净化中心是一个重要且特殊的战场。因为这里的患者都有基础疾病,是新冠肺炎的高危人群。”
2月4日,毛永辉向北京医院多个部门提交了《北京医院血液净化中心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关键质控环节新增修订版》等,并组织全科学习。
2月7日,随北京医院第二批国家医疗队出征武汉以来,毛永辉在一线的这一个多月,每天都像在“倒时差”一样。每个班虽说6小时,但加上往返驻地、进出穿脱装备、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的转换时间,要10小时。平均三天两个班,每天上下班的时间都不同。
在这里开展危重症抢救非常考验医护团队,没有高大上的检验检查平台,更多的是依赖内科医生的临床技能。毛永辉说,“只有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才能找到治疗的最佳切入点,才有可能改善预后。”
作为专家组成员又是医疗组组长,查房抢救只是工作的一部分,还有各种会诊会议,建流程、整规范、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使一人一案无缝衔接。即使在休息时间,毛永辉也往往一会儿一个会诊,一会儿一个回复,完全“停不下来”。身兼教授、研究生导师,科研、教学、指导论文……她哪个都不能耽误。
其实,组队之初,全科开会时,大家都不希望毛永辉亲自援鄂。毕竟,主任在主心骨就在。但毛永辉说,“武汉疫情严峻,患者病情危重,肾内科是危重症学科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科室主任应该第一个出现在前方战场!”她还说,“而且我孩子不需要照顾,我先生是医生,各方面条件都适合。即使科里有什么事,我也争取尽快回复!”
这已经不是毛永辉首次参与“大战”了。早在2008年,她就曾赴汶川地震灾区参与抢救工作,并在当年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不过与这次状况明显不同,毛永辉回忆,“那时工作强度也很大,但你心中有数,你有‘预后’,再难再累你总有办法,但这种肺炎有传染风险,且很长时间没有更强有力的手段,你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你只有拼尽当下的每一秒。”
没想到我就成了“她”
当医生,要当一名优秀的医生
开诊不到24小时,50人的病区很快收满,大多数重症患者是老年人,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最年长的96岁。“最紧张的一个月过去后,一切都在逐渐好转。现在,每次交班时,我一听到出院数,就很开心。而且,眼下可能是史上医患关系最和谐的时候。”
毛永辉还记得,有位80多岁的女患者一开始不理解,“怎么我平常吃的药,你这儿都没有?!”甚至还写信提意见。毛永辉得知后耐心解释,治一种病不止一种药,如何用药既要结合你当下的病情,又要符合你的年龄特点等各种情况……后来,当这位患者出院时,还为医护们录了一段话:说是白衣天使,其实,你们都是孩子,你们千里迢迢来我们这儿,不顾生死,都是为了我们治病……毛永辉听后十分感动。
其实,毛永辉的母亲今年也82岁了,“我来武汉的事,是瞒着我妈的。”她也是一名医生,春节前因病住院,现在日常全靠医护人员和保姆照顾。因为毛永辉的姐姐毛永毅也是一名医生,而且是呼吸重症医生,在广西柳州中医院工作,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她虽然和母亲同城,可忙起工作来,也经常顾不上母亲。
姐妹俩上一次通话,谈的多是工作。“我姐姐科室的同事们恰巧也来支援武汉了,但酒精不够,我们医院领导听说后特别给力,马上把我们仅存的两箱送了过去。”
作为一个“医二代”,毛永辉笑说,“当年我是被我妈逼着学医的,因为我亲眼见识了妈妈多忙多累,每天饭点都不能回来,她是真的很爱这一行。没想到,长大后我就成了她,我越学越觉得有意思,医生就像侦探,每次看病都像破案。”
网上说她是有名的“慢大夫”,她笑称,“其实我没有传说中那么慢,只是仔细点。”在毛永辉看来,好医生不仅要医术精湛,还要情商高。“医疗是配合的艺术。好的沟通,事半功倍。”在日常接诊中,毛永辉经常说,“这是我的建议”,给患者最大的尊重。无论碰上快90岁的患者拿着像教科书一样厚的病历给她看,还是抱着七八张提问纸条来逐一提问的男患者,她都会拿出同样的耐心。怕有的患者理解困难,她还总在最后用“一二三四”一条条梳理总结。
而这次在新冠肺炎重症病房,面对严重焦虑的70后胸腔引流患者,毛永辉克制着心里的那份急,故作轻松地宽慰,“你这么年轻咋这么焦虑呢?多大点事儿啊哈,你看……”虽然隔着护目镜和防护服,她也总尽量把轻松平和传递给患者们。
在断断续续的采访中,被毛永辉的拼搏精神感动,也被她的乐观性格感染。她把医生朋友开的玩笑讲给记者,“哪天你看电视里不天天宣传我们医务人员了,就说明快胜利了。”毛永辉说,她眼下最大的希望是——早日回家,“因为我们回家就意味着疫情结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