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新生丹丹到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报到,并搬进了“新宿舍”:鹏远公寓,并为此缴纳了16640元。据悉,该校因校内宿舍床位有限,导致一些学生无法住进校内宿舍,故选择了鹏远公寓,“鹏远公寓也在学校内部,但是属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并非学校内部的宿舍。”(澎湃新闻)
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鹏远公寓都是非典型的大学宿舍,甚至就算将之置于“商业化公寓”的范畴去理解,也堪称异类和奇葩。名曰“后勤社会化服务”,可是梳理其日常运营,我们又看到了太多“反市场化”的痕迹。这种混搭的错乱感,注定令人不安。
一个匪夷所思的事实是,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竟长期床位不足。明知如此,却既不新建校舍也不减少招生,这简直有点故意挖坑、放任自流的意味了。不得不引人遐想的是,校方此等反常操作,是否有故意给鹏远公寓预留客源、招揽生意之嫌?
从理论上说,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入住鹏远公寓,但实际情况很可能完全就是另一回事。首先,从地理位置、生活学习便利程度、安全性以及内心归属感等因素综合来看,同处校园内的鹏园公寓,大约就是学校宿舍的唯一替代品;再者,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校内充斥着太多给鹏远公寓导流“揽客”的招牌广告、消费诱导等等,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一个被人为操控的、封闭的房屋租赁市场。学生们置身其中,很难基于大量比较做出理性决策。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还是对于“校外租房”心存焦虑,还是对于和同学一起的集体生活有所期待,在这种心理前提下,他们大概率只能选择鹏远公寓。换而言之,鹏远公寓实则是享受了商业机构的“定价自由”,却排斥和规避了充分的市场竞争。“仅仅一年,收费涨了近两倍”……之于此,高校宿舍做不到,商业化公寓也做不到,而只有鹏远公寓之类的怪胎能做到。
高校后勤服务的社会化,原本就该慎之又慎。就算要引入社会资本,也应该做出相应的预设安排才是,要么是“约定收益”的有限市场化,要么是“充分竞争”的完全市场化。如鹏远公寓这般,学校默契助攻、双方暧昧合谋,将学生作为待宰羔羊,这没有任何正当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