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今日热搜榜

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宁愿吃草根啃树皮,也不抓河里的鱼虾?

频道:单机游戏 日期: 来源

原标题:古代闹饥荒时,为何灾民宁愿吃草根啃树皮,也不抓河里的鱼虾?

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以及社会赖以发展的基本物质基础,粮食始终是影响历代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粮食常常被视为“民之司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也对粮食生产和储备有着高度的重视。不管是治理国家时务必重视农时安排和农业生产,还是巩固国家时要注重粮食储备,还是行军打仗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都体现了粮食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而到了现今高速发展的时代,粮食安全问题也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可以说,不管是任何时代、任何时期,农业和粮食都是民众之根本,国家之根本。

但相比于依托先进技术发展农业的现代社会,古代社会往往因为技术的落后,而对自然条件有着更强的依赖性,这也导致了其缺乏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在粮食安全方面具备较大的威胁。

所以,当干旱、蝗灾、洪涝等自然灾害造成农作物产量大幅下降,社会进入粮食供不应求的饥荒年代时,古代的民众们就势必因粮食严重不足引发的生存问题,而被卷入社会的动荡中。

不少影视作品在还原古代饥荒的时候,往往都会用到百姓吃草根啃树皮的一幕。这个时候,有部分人就有“为何百姓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树皮”的疑惑了。而想要解答这样的疑惑,还要结合古代政治和地理等因素进行分析。

因华夏民族最早是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所以不管是传说中的上古三皇五帝,还是夏、商、西周三个朝代,都是以黄河流域作为主要根据地。在这种情况下,北方地区的开发时间要远早于南方地区的开发时间,南北两地的开发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就逐渐拉开了差距。

除此之外,相对水网密布、地形复杂的南方地区,北方因为更适合我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的种植培育,而具备了更大的发展潜力。

由粮食供给趋向平稳甚至增长所带来的人口增长,也进一步促进了北方经济在全国的领先地位。而当时,未开发的南方等地都还被视为蛮荒之地。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演进,由于政治、地理等一系列原因,南北之间经济的差距在一步步缩小,甚至开始实现了南方的反超。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首的“胡人”们趁着晋朝内部动乱入主中原、北地汉人们被迫大量南迁为标志,拉开了南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序幕。

而这样的事情在后来的朝代中也多有发生。受到当时北方动乱的影响,大量的人口迁移到了相对安全的南方,一方面造成了北方人口的大量流失以及北方经济发展速度的停滞甚至是退步,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南方人口的大幅增长和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经济重心的南迁。

同时,随着水稻作物的发现以及产量的提高,以及丝绸之路从陆路转向海上等一系列原因,到了南宋时期的时候,南方的经济就彻底超过了北方,成为了我国的经济中心,并在之后的发展中,牢牢保持住了优势。

在南方经济还未赶超北方之前,也就是各国政治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时候,自然灾害对于粮食安全的威胁,主要集中在干旱、蝗灾以及暴雪天气身上。

南北之间的地理分界线,可以说就是秦岭—淮河一线。在此线南北,不管是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地理风貌以及人民的生活习俗,都出现了明显的差异。

在秦淮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哪怕是在降水集中的夏季,降水量都比较少,所以河流本身的水量都不大,水位变化也不大。

而冬季的时候,北方的大部分河流也往往因为结冰而不能自由使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方的耕地就都以旱地为主,主要作物则是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小麦或杂粮。

在古代的时候,由于种植经验和技术的落后,北方农作物的熟制可能还达不到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的程度,可以说在产量上是要远远低于现代社会的北方地区。再加上如果遇到降水量骤减的干旱年代,河流干涸,农作物往往因为缺乏灌溉水源而出现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是颗粒无收。

而当暴雪天气肆虐的时候,农作物也常常因为霜冻而受到损害甚至是死亡。甚至在排除了气候原因之外,蝗灾的出现,也会对农作物的产量造成严重的打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来在丰收时节都没法完全满足粮食需求的老百姓就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哪怕当地的官府和朝廷都开仓放粮,也因为大量增长的人口,而只能在一小段时间内起到降低饿死人口数量的作用。以至于后来老百姓们只能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来尽可能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其中就包括吃草根啃树皮。

而当古代进入到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年代的时候,南方粮食安全也常常受到干旱、蝗灾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威胁。

水稻被淹后植株茎秆细弱、弯曲、折断、倒伏,直接影响产量。甘薯受涝后出现薯块腐烂、品质差、不耐贮藏等影响。玉米受涝之后则出现叶子枯黄、生育期推迟、生长减慢、植株长势弱的现象。可以说,这些都对古代百姓们的粮食安全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吃草根啃树皮而不抓河虾的原因

千年前晋惠帝曾闹过一个“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笑话。这是其在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从自己的立场和经验得出来的一个解决方案。但明显,百姓在没有粟米可以充饥的情况下,更不可能吃到更加难得的肉食。

所以,“百姓放着河里的鱼虾不抓,反而吃草根啃树皮”,也是基于现实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水产有限,人多鱼少。频发饥荒的年代,全国的人口和经济重心都还在北方地区。而北方地区相对于南方来说,水量要更小,水质也要更差。

这些来自北方的先天自然因素,使得北方的鱼类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具备优势,也因此北方的渔业发展一直都是缓慢发展甚至停滞不前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本身就是“僧多鱼少”,哪怕集体去捕鱼,也难逃群饥饿的下场。

第二个原因是费时费力,体力不支。捕鱼本身就需要工具以及技巧,前者对时间、精力和资本等做出了要求,后者对经验和体力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本身因为饥饿而缺乏体力的灾民,在没有足够的工具以及经验的情况下,在陆地寻觅食物要远远好过冒险下水捕鱼。

特别是他们中大部分没有学会游泳的能力,缺乏应对风险的能力,这使得他们基本也不会选择这样一种寻觅食物的方式。

除此之外,在干旱年代,很多小型河流也都变得干涸了起来,河流里的鱼、河虾基本都因为缺水死亡,又在暴晒中发臭,而不能成为人们解决饥饿的食物。

第三个原因是对于非常饥饿的灾民来说,野菜、草根、树皮,是比较容易获取和味道也还可以接受的东西。这可以说是结合一切现实因素下,最简单、最快也最好的解决温饱的方式。

古代闹饥荒,往往是由于干旱、蝗灾、暴雪天气、洪涝等自然灾害引起的。由于技术与经验的缺失,古代农业应对突发风险的能力比较低,粮食安全问题很容易受到威胁。

在这样的饥荒年代,结合一切现实要素,老百姓们能够找到的食物也往往都是野菜、草根、树皮等,谈不上用河里的鱼虾来解决温饱问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