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判认为,由于人群接种疫苗和新冠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力存在随时间衰减的客观规律,全国疫情在今年4月上旬达到2022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近期开始出现缓慢上升的情况,这种变化趋势符合预期,也与全球奥密克戎病毒株波动流行的规律相似。
国家疾控局传染病防控司副司长刘清表示,“五一”期间人群聚集和流动性增强,客观上增加了病毒的传播机会,预计“五一”假期后局部地区疫情可能会出现小幅反弹,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场所可能会有所增加,但出现区域性、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短期内不会对医疗救治和社会运行造成明显的冲击。
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在发布会上表示,结束“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不意味着新冠疫情的结束,也不意味着疫情危害就彻底没有了,更不意味着我们对新冠疫情可以放任不管了,而是表明,以人类目前的能力,可以有效控制这种传染病的危害。我们还要继续做好相关的疫情防控工作,以保护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梁万年说,接下来还要继续坚持必需的防控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开展新冠病毒的变异情况和疫情发生发展情况的监测,需要进一步健全监测网络,加强监测能力,合理布局监测哨点,做好预警和风险的研判工作。
二是继续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新冠疫苗对防重症、防死亡,乃至更有效的防控疫情的传播,都是有价值的,需要予以坚持。
监测数据显示,我国本土病例中,XBB系列变异株的占比,自今年2月明显升高,从2月中旬的0.2%增长到了4月下旬的74.4%。同时,BA.5.2、BF.7、BA.2及其亚分支合计占比约25%。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陈操表示,目前,我国主要新冠病毒流行株已经变成XBB系列变异株。
“尽管传染性强,但致病力没有增加,所以大家也不用恐慌。”王贵强说,“我们仍然强调,从临床角度要关注重症高风险人群,就是那些高龄的老人、有严重基础病的,尤其是没有打疫苗的人群。”
王贵强建议,新冠重症的高风险人群,外出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个人的防护,尤其到人群聚集、通风不良的地方,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同时,保持手卫生、社交距离仍然是行之有效的预防感染的办法。同时,高风险人群没有接种疫苗的,要尽快接种疫苗,有效预防重症发生。